索引号:
分类:
发布机构:教育局
发文日期:2022-11-03 00:00:00
名称:铁力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文号:铁政发 (2 0 2 2)31号
有效性:
铁力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服务铁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导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根据黑龙江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伊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伊春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落实,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局良好。

教育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学前教育进入普及普惠发展阶段,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6年的75.6%提高到2020年的86.0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2016年的41.43%提高到2020年的84.37%,基本补齐了我市学前教育短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一体化发展,2017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在全省排名第三,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8%,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2%,累计合并、撤并办学单位9所,校际间资源均衡系数更高,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教育质量逐年提升,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提升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终身教育持续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持续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建成10个精品录播教室和5个常态化录播教室,投放2584台平板电脑,安装电子白板314块,完成66个“智慧课堂”试点班级建设。

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重大政治任务,2016年以来,统筹利用全面改薄、校舍维修改造等各级各类义务教育建设资金1.0188亿元,完成了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累计办理助学贷款907人,共贷款金额2338.49万元,落实困难学生补助1141万元,惠及15846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学生无一辍学,随迁子女安置率和留守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实施“零择校、零择班、零择座、零指定”服务承诺,建立了“四零承诺”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长效机制。

教育改革持续深化。进一步贯彻落实《铁力市教育局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建立事业单位联合体运行机制,规范联合体管理方式,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铁力市第一、二、九中学校联合体章程》等七个联合体章程。以“项目制管理”为主要内容,持续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了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确定了重点项目55个,发放项目管理专项奖补资金29万元。完成了森工、农垦教育系统中小学移交属地管理工作,接收公办学校12所,在校学生5788人,教职工993人。

总体看,我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良好,全市教育已经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为“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形势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教育进一步补齐短板,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为铁力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的关键五年。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多样的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必须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落实优先发展地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必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重大教育战略部署;聚焦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全面提升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聚焦关键领域重大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学习方式变革创新,全面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聚焦疫情防控常态化,全面加强师生安全保障。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整体水平,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十三五”时期铁力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协调,城乡间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人口减少,生源萎缩,教育布局调整后,部分教育资源闲置;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能力有待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化程度不高,优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新高考新课改面临的师资队伍和服务保障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十四五”期间,要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着力解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弱项,扩大教育服务的公平性和开放性,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实现教育改革新突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黑龙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对伊春的特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走在前列,作出示范”为发展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遵循教育规律,激发活力,补齐短板,优化结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铁力经济社会保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教育工作各方面,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优先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坚持改革创新。聚焦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立足教育市情,围绕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质量至上。把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从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从注重规模增长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从注重“有学上”向注重“上好学”转变,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坚持保障公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平等权利,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

感。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高中阶段教育进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新阶段,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公共教育体系更加均衡,教育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教强市战略取得重大突破,教育服务铁力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专栏1“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预期指标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

86.04

90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8

>9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7.2

97.5

预期性

中职教育就业率(%)

90

92

预期性

普通话普及率(%)

96.7

98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五育并举”为育人导向,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建立中小德育一体化体系。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

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广泛开展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方式教育,开展东北抗联精神、马永顺精神等优秀精神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

构建全市中小学有机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中,完善德育エ作体系。合理设计各学段德育内容、途径、方法,进一步丰富和落实各学段德育目标,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深入实施中小学德育“红扣子”工程,全面加强“五色教育”(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蓝色高新科技、金色现代农业、银色冰雪文化)。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实践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机制。

2.构建学段衔接、学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整合统筹各学段德育课程资源,用好国家统一编写的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有机统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按照我省教育工作部署、结合各学段特点合理安排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深入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实施。强化对各学段、各类型思政课程的实施指导,加强政策、经费、人员、条件等协调配套,强化分类指导,优化内容供给,做好示范引领,完善评价激励,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促进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

完善中小学生德育评价指标,建立以选代评的德育评价体系通过“骊城好少年”等评选,习惯养成任务单家庭教育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树立典型,增强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引领学生品德发展。落实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标准。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完善大数据、信息化等评价手段,客观记录学生品行表现。

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各级各类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指导工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优。完善全员育人机制,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推行教师“一岗双责”制。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家访活动。加强中小学教师全员德育工作培训,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师德育培训和研修课程。

3.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进落实《铁力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采取“基础体育课+专项体育训练”双轨并行的方式,使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一手抓体育课质量,一手抓体育技能培养,一手抓体育竞赛,探索分项体育课模式,充分赋予学生选择权,提高体育课参与度统筹规划好体育课、课后服务、社团活动、大课间时间,把跳绳、轮滑、滑冰、旱地冰壶做成特色项目,排球运动要从一中推广延伸到全市中小学校,推动“排球之乡”建设。切实达到每天锻炼1小时的工作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要浇冰场,开设滑冰课,借助冬奥会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冬上冰雪,夏练轮滑,把“万人上冰雪”活动落到实处。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相衔接的教学改革。发挥传统体育基点校的作用,继续打造市一中排球项目。加强视觉环境硬件建设,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建立完善学生健康档案,客观记录中小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全面完成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目标和任务。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学校评价指标体系。                       

4.推进学校以美育人导向,构建现代化的美育体系。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进落实《铁力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将美育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创新艺术教育培养模式,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举办师生艺术节,通过美术作品展、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示美育教育成果。逐步形成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5.增强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全面贯通教学实施路径。按照《铁力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着力构建劳动教育科学评价体系。

落实教育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拓展实践场所。以神树中小学研学基地建设为起点,分批打造以明志、铸魂、兴林、燃梦为主题的学生研学基地,开发社会实践教学大纲,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研究制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围绕不同主题、学科内容,强调对认知、合作、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增进对中华民族革命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必备品格。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加强学校急救设施建设和师生急救教育培训。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丰富学校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内容。加强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

(二)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基本形成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机制。到2025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6%以上。

1.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落实黑龙江省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铁力市第四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对其他公办幼儿园进行维修改造,重点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持续推进市区内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和奖补机制,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保育教育服务。

2.完善普惠保障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推动公办园公用经费生均财政拨款和普惠性民办园公用经费生均补助政策落实。强化幼儿园分类管理和幼儿园教师配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3.提高保育教育质量。推动落实幼小衔接和安吉游戏推广三年行动计划,幼儿园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小学做好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建立健全幼儿园保育保教质量评估标准,制定幼儿园综合督导评估办法和细则,遏制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加强教师培养计划,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专栏2“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指标

2020年

2022年

2025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84.37

89.98

90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

62.02

65.62

66

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78

80

83

(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落实控辍保学长效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更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学生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到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

1.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科学布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统筹区域学位供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编制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规划,完成第八小学、第九小学合并工作,适时将年丰中心校、王杨中心校、工农中心校调整为教学点,保留5所初中学校,小学阶段调整后保留7所学校,3个教学点。

2.推动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提高乡镇学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稳定的共建机制,完善校际联盟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办学水平,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3.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公平发展。“厚德强体、乐读善思、追求卓越”为育人目标,着力提升教育质量,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确保“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落实省、市中小学减负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中小学“零起点”教学。深入实施“四零承诺”政策,实现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全覆盖。提高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强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加快“书香校园”建设。

专栏3“十四五”义务教育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指标

2020年

2022年

2025

义务教育阶段超标准班额(%)

1.2

0

0

中小学体质健康达标率(%)

78

82

88

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78

80

83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

74.6

76.2

76.5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比例(%)

8

9

10

音体美教师配备率(%)

90

95

100

学校冰雪课程普及率(%)

88.2

100

100

(四)持续推进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和特色化发展。不断提高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实现全市普通高中学校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保障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能够满足需求。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工作,统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落实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普职融通,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全省上游水平。

1.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足额拨付高中生均公用办学经费,按标准配备普通高中教师,加快全市高考标准化考场和高中教室、实验室建设,坚持新入学年级班额不超过55人。加强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等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

2.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落实我省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实施方案,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保持现有普通高中数量和办学规模,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3.落实新课程新高考综合改革工作。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坚持“五育”并举培养体系,拓展实践和创新渠道,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落实我省新高考改革配套文件,健全学生发展指导机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规范学业水平考试管理,促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积极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加强教育系统教科研队伍和机制建设,大力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教育教学交流展示活动。

(五)发展铁力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精准度。

1.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出台我市《关于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拓展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能。推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3+2”、中职本科“3+4”等长学制培养模式。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探索职普融通模式。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达到省级示范标准。健全我市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和培养体系,全民终身学习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县区、社区教育全覆盖。

2.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平台开展计算机应用、电商产业、幼儿保育、畜禽生产技术、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等重点领域产教对接活动。鼓励校企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式培养。推进“引企入教”,支持和规范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六)加快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加强民族融合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97%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

1.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巩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成果提高民族学校教育质量;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援疆援藏工作。

2.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水平,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落实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行残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接受残疾儿童;完善随班就读工作长效机制,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应随尽随积极探索“医教结合”“康教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努力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

(七)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全市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层次、质量的机制基本建立,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明显提升,培养造就一批骨干教师,教师队伍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显著提升,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广泛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最美教师”系列评选活动,挖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定期开展优秀师德师风宣讲和巡回报告活动,通过“评先进、树典型、广宣传”,营造良好师德师风建设氛围,实现“干净办学、安静教书、廉洁育人”的工作目标。落实好国家中小学师德考核办法及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师德档案,强化师德师风承诺、失范惩戒和师德“一票否决”机制。

2.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和培训。落实省中小学教师“十百千”工程、名优校长“双百工程”、伊春市基础教育教师五年培训规划,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市、县、校三级培训体系,实施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提高我市基础教育教师和校长队伍整体水平。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培训,规范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考核管理,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加强培训者团队建设,强化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建立教师培训保障体系。结合《黑龙江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教师管理和综合改革,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通过“培训、考核、竞赛”三位一体的办法,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能力素质。继续实施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落实省级双师型教师标准。按照职业学校生师比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

3.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推动落实绩效工资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提高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全面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乡镇工作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依法保障农村教师待遇。

四、重要改革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教师管理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着力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问题。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健全完善校长、教师交流激励保障机制。统筹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坚持县级统筹与部门联动相结合、核心改革与综合改革相结合、优化配置与保障权益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补足配优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教师,及时补充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分类推进中小学校、中职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向农村一线优秀教师倾斜。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教职工大会和家长委员会等制度,进一步推进学校内部精细化管理。

切实减轻中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含线上线下)。严查校外培训机构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违规组织学科类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超范围超时长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无证办学、未经审批一证多址办学,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无资质人员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等行为。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定期公布“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落实校外培训机构年度检查工作,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年检全过程。建立艺考类培训机构和有艺考生的高中学校常态化监管机制,促进艺考类培训机构和高中学校规范办学。

推动公办学校办学机制改革。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范围和规模。试行中小学学区化管理,推进集团化办学、多校划片、多校联盟等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黑龙江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责任,将教育评价改革列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任务和常态工作。健全教育生态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着力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改革。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把师德师风摆在考核首位,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完善德育评价,强化改进体育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促进人岗相适。加强教育评价专业化建设,提高科学化水平。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评价过程,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形成具有铁力特点、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评价体系。

(四)实施教育督导改革

落实铁力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的《铁力市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紧紧围绕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教育督导管理体制,完善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不断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强化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职能。到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系。在督政方面,构建完善政府教育督导机制,督促市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落实我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验收办法。在督学方面,聚焦依法规范办学、提高教育质量,严格按照国家、省标准,统筹推进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工作。中小学(幼儿园)全部纳入督学责任区,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并开展常态化督导。在评估监测方面,落实我省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办法,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启动问责机制。按照督政、督学、评估监测的职能配齐配强教育督导专兼职督学队伍,落实我省督学管理办法。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健全报告、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问责等机制,全面落实《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切实落实教育督导工作经费和条件保障。充分利用省级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推进我市教育督导智能化建设。

五、重点工程

(一)基础教育发展建设工程

一是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维修改造其他公办幼儿园,补充更新更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玩教具,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落实《黑龙江省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规定,完善学前教育动态监管机制,促进幼儿园办园质量整体提升。二是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建设计划。以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评估验收为契机,推进实施市第七中学、第八中学、第八小学的整体改造项目,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扩建市第六中学食宿楼、第五小学教学楼,补齐义务教育学校设施设备短板,建设3栋风雨操场。三是实施高中办学条件改善计划。进一步提升市第一中学办学条件,实施食宿楼、实验楼新建项目,提升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完成市马永顺中学食堂及教学楼扩建项目。通过办学条件的改善,我市高中阶段学校将全面实施封闭式管理,提升学生能力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保障师生绿色上网,不断探索“互联网+”条件下教育发展新模式。促进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智慧教学应用系统建设,建设适合我市实际的校本资源体系和贯穿完整教学流程的过程性数据系统,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全学科、全流程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服务。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精选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优秀案例,建立短小实用的微视频和结构化、能够进行深度分析的校本资源库。建设、用好国家教师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广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以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为基础,以推广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载体,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师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系列活动,提升中小学教师线上教学能力。

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全面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领导力和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能力作风建设工程

全面转变工作作风。以能力作风建设年为契机,以《铁力市教育系统“转作风、提能力、增质效”工作实施方案》为抓手,大力推进教育系统能力作风建设。通过“问教于民”等信息收集平台及调研检查等方式,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全力推动落实“两单”工作制度(即:“我为师生办实事”清单、“我为师生减负担”清单),切实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阳光政务”为牵动点,规范教育系统“人、才、事、物”等事项的运行流程,实施“一台+五图”工作机制,确保事事有规则,渐渐走流程。

强化经验交流分享。以“八项本领,十种能力”为核心,积极开展“思想之光”等系列经验交流分享活动,切实提高教育系统管理干部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为着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机关,提升全体干部“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问策能答、遇事能办”的能力素质,为教育系统“转作风、提能力、增质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完善干部培养机制。实施加强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1+1+X”校长成长共同体,建立“1+2+X”骨干校长直接联系后备干部制度,有序推进校长队伍职业化发展。以“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还学校选人用人自主权,真正建立起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的校级管理干部队伍。

六、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体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现代化重大问题。出台《铁力市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工作措施>责任分工方案》,健全完善中小学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带动中小学校党的建设质量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二)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责任意识,加强统筹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中小学、幼儿园校结合实际,制定本校(园)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明确各项工作进度安排、时间节点。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主动履职尽责,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十四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三)全面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化简政放权,实现教育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推进教育系统普法工作,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教育工作者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广泛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使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巩固提升校园安防建设水平,构建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开展常态化安全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四)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依法落实教育支出责任,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落实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整合优化教育经费使用方向,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重心向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转移,公共教育投入向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倾斜。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完善动态绩效评价机制,提升教育部门和学校整体绩效水平。

(五)加强评估多方监督。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检测评估机制,开展跟踪检测和中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策略。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和规划实施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


视频解读】关于《铁力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讨论稿)》的解读


下载地址(点击下载):
点击下载   资源大小:      下载次数: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