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分析
信息来源: 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10-11-03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浏览量:3
  

年初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凝神聚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力推进“3+X”经济架构和“1+5”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加大政策落实和扶持力度,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全市经济的良好开局。一季度,经济总量稳固增长,全市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季度,我市经济运行各项经济指标完成良好。1-3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2703万元,同比增长7.6 %,其中,市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1834万元,同比增长9.9%。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24059万元,同比增长8.3%,其中,市属工业增加值实现17585万元,同比增长10.4%。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772万元,同比增长9.5%,其中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9373万元,同比增长13.7%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81万元,同比增长23.3% ,其中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458万元,同比增长18.8%。市属农业增加值实现3166万元,同比增长12.5%,畜牧业增加值实现2115万元,同比增长13.3%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754万元,同比增长6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136万元,同比增长35.6%截止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60.8亿元,同比增长27.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23.6亿元,同比增长55.6%;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350.4万美元,同比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4元,同比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796万元,同比增长18%。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季度,全市经济整体运行良好。市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1834万元,同比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3455万元,同比增长5.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2%,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生产成果主要体现在下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7585万元,同比增长10.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7.7%,拉动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建筑业受季节影响主要经营活动一季度没有体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0796万元,同比增长1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9.1%,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稳固推进。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农业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一是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今年以来,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农业补贴规模与力度,积极落实惠农支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产品收购体系,稳定农产品价格,粮食市场价格稳中有升,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二是畜牧业稳步发展。畜牧业由于得到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大小牲畜存栏、出栏均保持较快增长。畜牧业在国家加大扶持力度政策效应下,加快发展,是拉动农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力量。一季度,我市畜牧业增加值实现2115万元,同比增长13.3%。生猪饲养量达11.6万头,季末生猪存栏8.5万头,同比增长18%,奶牛存栏1.76万头,同比增长17.3%,家禽出栏69万只,存栏190万只,禽蛋产量1599吨,禽肉产量1650吨,畜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二)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年初以来,全市上下强力推进,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搞好产销衔接,工业经济呈现良好开端。一是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一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772万元,同比增长9.5%。其中,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9373万元,同比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加工企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累计实现产值16751万元,同比增长16.4%二是企业效益稳步提升。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6400万元,同比增长16.4%,实现利税2081万元,同比增长23.3%,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7507万元,同比增长26.9%,实现利税1458万元,同比增长18.8%。企业经济效益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其中制药业实现销售收入2567万元,同比增长21.3%,实现利税1186万元,同比增长28.1%。,占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比重达57%

(三)城乡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今年以来,随着国家全面提高城镇在岗职工、企业离退休人员工资待遇,以及“家电下乡、农机补贴”等惠农支农等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我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扩大了社会的有效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居民消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快增长。同时受元旦、春节两节假日经济的带动,一季度我市消费品市场呈现旺盛的发展势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796万元,同比增长1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额实现22336万元,同比增长17.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实现3460万元,同比增长20.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4元,同比增长10.5%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季度我市经济总体运行发展态势良好,但要确保全面完成市政府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不利因素增多

今春以来,反常的气候条件以及起伏的价格波动,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春季降雪低温严重影响春播生产进度。入春以来的几场大雪,持续的低温给水稻育秧工作造成极大地麻烦,直接关系到水稻的播种进度和农户的收成。另一方面波动起伏的价格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制约生产发展。由于农资价格起伏波动,低质伪劣农资会乘机抢占市场,部分农民可能会购买低质、劣质农资产品,致使产量减少、品质降低,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后劲不足

一是工业新的增长点不多。目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阵容亟待壮大,工业新的增长点不多,现有的工业企业受一定因素影响短期内尚不能做大做强,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更少,工业增长缺乏强劲的动力保障。

二是企业受外部环境影响仍然较大。原材料价格上涨、贷款利率上升、用工成本看涨等原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进一步增加,市场需求萎缩,出口企业产品订单减少等因素影响,进一步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造成企业增加值率降低,给企业效益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一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的有12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7.5%,利税比去年同期减少168万元,同比下降57.6%

三是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我市 工业基础脆弱,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市工业企业中,除速冻玉米、大米、中成药和家具等地方特色产品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品牌优势外,大多数工业企业还是传统产业和初级加工产品占主导地位。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经营粗放,生产成本高,附加值低,竞争力弱,抢占市场能力不强。

四是资金不足仍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今年以来,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但对我市来说,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获得银行资金支持仍十分困难。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多数都属粗加工,自身造血机制不足,资金链条十分脆弱。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回落,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流动资金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壮大。

(二)外贸出口企业拉动力减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出口需求下降幅度较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上升,造成企业效益下降。池内木业、顺源木业、兴达果仁、森源木业等外贸企业处于开工不足甚至停产状态,外贸经济存在着较大的下行压力

四、经济运行中几点建议:

从一季度我市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看,要想实现我市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继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渠道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认真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进一步增强抗低温、促春耕的紧迫感,加快水稻育苗和大田整地进度,集中抓好春耕工作;二是组织好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的及时供应,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搞好技术指导服务,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实施“放心农资”工程,严把种子、农药、化肥关,做好春耕备播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通过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四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是努力拓宽增收渠道,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劳务经济,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市内和市外输出的组织引导工作。

(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是要积极落实好国家、省、市的财政、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全力帮助企业渡难关。二是要积极地、创造性地为企业排忧解难。资金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当前的制约作用很大,要把积极解决资金问题作为扶持的重点。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活动,引导金融部门积极扶持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扶持和做大担保机构,放大担保比例和规模。三是积极组织参加各种类型的商贸活动,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抓好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一是继续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旅游促销力度,加大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力度,加强旅游管理,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扩大城乡消费。认真组织推进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发掘农村消费潜力。积极开发与节假日相适应的旅游、文化、健身和信息等新兴消费热点。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扰乱市场行为。清理制约消费的政策,努力营造鼓励消费、适宜消费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