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力市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
信息来源: 铁力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22-11-18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浏览量:7
  

 

 

 

铁力市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

 

 

 

 

 

 

 

 

 

 

 

 

 

铁力市林业和草原局

O二二年十月

 

 

项目名称:铁力市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

编制单位:铁力市林业和草原局

领导小组

   长:谭宏建   铁力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

长:冯树才   铁力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员:王敬岩  王玉忠  冯丽梅  吕文龙  王劲松  王凌霄  

芦冬冬  王丽群  高日新  张万华

技术单位:哈尔滨龙林林业调查规划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高级工程师

技术负责: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员:          高级工程师

      尹玉帅        高级工程师

      任海龙        工程师

      都业晨        工程师

贾文博        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情况

第一节 规划背景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发展机遇

面临挑战

第五节 加强湿地保护的现实意义

第六节 湿地保护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第二章 自然及经济概况

第一节 自然概况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节 环境质量状

第三章 湿地资源概况

第一节 湿地类型及分布

第二节 主要河流水系

第四章 总体思路及布局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规划依据

规划范围及期限

规划目标

总体布局及建设任务

湿地保护体系规划

第一节 重要湿地建设

第二节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第三节 湿地公园建设

湿地修复体系规划

第一节 湿地修复目标

第二节 湿地修复规划

湿地保护管理体系规划

第一节 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

第二节 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

第三节 完善湿地分级管理制度

第四节 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咨询制度

湿地可持续利用规划

第一节 湿地可持续利用政策与管理制度

第二节 湿地生态体验示范区

第三节 湿地生态农渔生产示范区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法制保障

第二节 组织管理保障

第三节 资金保障

第四节 绩效管理保障

第五节 科技支撑保障

第六节 宣传保障

第七节 国际合作

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

第二节 社会效益分析

第三节 经济效益分析

附图

附图1  铁力市位置示意图

附图2  铁力市湿地资源分布图

附图3  铁力市湿地资源分布遥感影像图

附表

附表1 铁力市湿地按权属单位统计表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 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 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蕴藏着丰富的 生物资源、水资源,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碳循环等生态安全和生态机理方面有着其他系 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20211224日,习近平主席签署第一〇二号主席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以下简称《湿地保护法》),为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心部位,东枕小兴安岭群山,西接松嫩平原,属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为大、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区水源涵养功能区铁力境内有呼兰河西南岔河(朗乡以下称西南岔河、以上称小白河)、巴兰河三大水系贯穿铁力的山川、沟壑、田园,并与湖泊、库塘交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水系,形成一个完整、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好湿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对保障全市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铁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铁力市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全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被赋予新使命,迎来新局面,进入新阶段,也面临新挑战。为系统部署全市湿地保护工作,铁力市林业和草原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全国湿地保护十四五实施规划》《黑龙江省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伊春市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组织编制了本规划 

本规划是十四五期间铁力市湿地保护战略性文件,也是全市各地推进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行动纲领,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铁力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实现美丽铁力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章 规划背景情况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全球背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的海域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湿地消失和退化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到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自1971年《湿地公约》缔结以来,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加强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促进湿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淡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等威胁,湿地具有的供给水资源、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缓解和预防自然灾害、减贫致富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国家背景 

我国湿地具有类型齐全、数量丰富、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特点。1992年,我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并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发展领域。

2003,原国家林业局会同相关部委,相继编制完成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十二五实施规划、十三五实施规划等湿地保护文件和规划。2010年,国家设立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专项资金,对全国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给予补助。2013年国家林业局颁布《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5年底,国家林业局颁布《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201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十三五以来,我国采取政策、法律、科学等综合措施,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新增湿地面积20多万hm2、国际重要湿地15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至2020年底全国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20211224习近平主席签署第一〇二号主席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首次将全国湿地管理、保护和修复提高到法律层面。湿地保护恢复已经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黑龙江省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黑龙江地处我国最北最东,肩负着保障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作为边疆省份及重要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为维护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新时代坚定维护好国家“五大安全”,是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责任和目标任务。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多样。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湿地保护工作,2017年黑龙江省印发《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同年黑龙江省林业厅印发《黑龙江省湿地公园管理暂行办法》,2018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对《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进行修订,对全省湿地保护与管理作出具体部署,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湿地保护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十三五”期间,全省林业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工作力度,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持续提升湿地多种服务功能。“十三五”期末,全省湿地总量保持稳定,基本达到湿地面积总量管控要求;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夯实;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湿地保护体系日益完善;重要湿地区域水鸟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状况得以改善,湿地生态修复成效逐步显现,湿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四、伊春市背景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小兴安岭山系,东部与鹤岗市毗邻,东南部与佳木斯市毗邻,南部与省城哈尔滨市毗邻,西南部与绥化市毗邻,西北部与黑河市毗邻,北部嘉荫县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伊春市有大小河流700余条,分属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 其中松花江水系有汤旺河、呼兰河和巴兰河3个流域。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为218条。汤旺河是伊春市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为20557平方公里。

根据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2022818日更新的黑龙江省湿地名录数据,伊春市域列入黑龙江省湿地名录的湿地面积为17.46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4.99%

五、铁力市背景

铁力市为伊春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心部位,东枕小兴安岭群山,西接松嫩平原,属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为大、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区水源涵养功能区。铁力境内有呼兰河西南岔河(朗乡以下称西南岔河、以上称小白河)、巴兰河三大水系。

根据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2022818日更新的黑龙江省湿地名录数据,铁力市全市列入黑龙江省湿地名录的湿地面积为0.45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0.13%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以来,铁力市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持续推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但与新形势、新要求、新使命、新期望相比,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湿地破碎化仍然存在,局部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对黑龙江省近50年来沼泽湿地退宿特征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 究发现,铁力市湿地面积呈逐年降低趋势;从沼泽湿地的斑块景观特征上看,存在较大湿地斑块退宿为离散破碎的小斑块的情况,斑块之间聚集度降低,分离性和离散度锐增,进一步说明沼泽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由于铁力是主要的国有林区,可开垦耕地较少,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也增大,排干沼泽开垦耕地、森林的间伐或皆伐破坏了森林湿地环境,导致自然湿地面积逐渐下降,湿地景观呈破碎化状态,个别湿地变成“孤岛”,局部区域湿地生态功能有所下降。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局部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不能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在部分区域,湿地退化已经直接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改善。

二、湿地退化趋势尚未扭转,保护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铁力市自然湿地保护仍面临较大挑战,湿地保护范围有限。随

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资源及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首先,人

们对湿地进行开垦和改造,破坏了小区域环境,致使地下水位降低,

蒸发量增加,气候干燥,旱灾增加,野生植物的生境被破坏,野生

动物的食物减少,栖息地改变,导致野生动物数量锐减,分布区缩小,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其次,部分湿地被污染,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入江河及湿地中,大量水生生物死亡,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湿地鸟类受污染物危害甚至慢性中毒死亡。

三、湿地保护恢复措施不完善,监测体系不健全 

铁力市湿地覆盖面积较广、斑块破碎、湿地保护区域与农业生产区交错,湿地退化、破坏现象偶有发生。由于历史原因,保护区内尚存在耕地等情况,目前在湿地资源管理上,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长远规划,不能对资源和土地利用后的湿地生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实施有效的监控,各个部门的监测机构,由于监测目标不一致,导致监测标准不统一,实施监测的方法、时间、设备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四、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滞后,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湿地主要生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碳汇服务、改善空气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在十四五开局新阶段,国家对湿地保护与科学利用提出新的要求,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多年来铁力市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还有待提高;对湿地的价值功能认识还不充分,导致湿地保护与利用工作进程缓慢;公众对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科学认识,自觉保护湿地的意识与当前湿地保护的紧迫性不相适应,应进一步加强林区各级领导干部、湿地保护区管理及工作人员、林场职工、当地群众及行政执法人员的湿地科普教育,定期举行湿地讲座及科普宣传。

五、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省级以上财政对湿地保护与恢复投入的资金有限,主要支持国家省级以上重要湿地,且省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革已将项目审定权限下放到市县政府。近年实施结果显示湿地保护省级财政投入难以实现精准投入到国家湿地、省级以上重要湿地,远不能满足当前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实际需求。二是湿地生态保护投入不足,少有资金投入省级以下湿地开展湿地建设。三是我湿地保护基本依赖财政资金投入,缺乏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湿地保护的政策措施。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我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湿地保护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性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加快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高重点流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基底保障作用。立足湿地保护新形势,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结合新发展阶段要求,湿地保护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根据《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铁力市的生态区位:一是小兴安岭山地针阔混交林生态区——小兴安岭南部阔叶红松林生态亚区汤旺河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为加强天然林的保护,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增加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发展工业和农业。二是松嫩平原东部农业生态区——松嫩平原东北部农业与土壤保持生态亚区——呼兰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为赠机森林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能力,调节土壤结构,发展生态农业,防止水土流失。铁力市作为黑龙江省部生态发展区在生态文明方面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建设重点着力把铁力打造成森林生态氧吧“优质涵养地”强化水源涵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铁力市境内有大小河流30余条,皆为外流河,统属松花江水系。以现状水系格局为基础系统保护市域内河、湖、库、水网体系,强化河湖水系、湿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联系,构建“七库四脉,一区多廊”的河湖水系与湿地空间网络。重点保护依吉密河水源地、年丰水源地及第二水源地等核心水源地。重点建设以呼兰河、依吉密河等为主干的水系生态脉络。细化延展中小水系廊道,恢复河道生态多样性。依托河湖水系优化湿地生态结构,沿依吉密河、呼兰河等湿地布置生态绿化隔离用地,创建重要生态廊道,以“多廊多点”织补网络,发挥河湖水系与湿地对生态源地的串联裙带作用。

面临挑战 

一、湿地保护认识不高

 部分乡(镇)政府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观念,非法侵占湿地建设项目问题仍然存在。湿地行业管理部门重视自然保护地内湿地管理,轻视一般湿地斑块管理现象。农民湿地保护意识不强,毁湿开垦案件时有发生

二、湿地退化的风险较大

铁力市自然湿地保护仍面临很大挑战。由于农业开发、基建占用、工业排放和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等原因,保护区域外的湿地仍面临退化风险。保护区域外湿地多呈破碎化状态,退化的风险较大,局部区域湿地生态功能有所下降,不能充分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三、划定范围与权属矛盾

自然保护地划定晚于土地权属确立,部分湿地、保护地划定范围不合理,将一般耕地、基本农田、村屯、乡镇等生产生活区域划入其中,造成资源管理权与土地所有权分离、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空间混乱等问题,导致自然保护地调整优化难、有效保护难。由于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退耕还湿的补偿标准不高,市场主体退出难度大。

四、保护管理的基础薄弱

近年来国家和省加大了湿地保护资金投入,但地方财力有限,难以为湿地保护提供充足的经费。资金投入不足,衍生出管理缺抓手、建设缺保障、监管缺依托等一系列问题。

五、执法监督的难度较大

湿地分布大多地处偏远,加之湿地流域较长,交通条件差,监管手段粗放落后,许多湿地的巡护仍采用传统人员徒步巡护, 监管和执法能力严重受限。随着近年来粮食价格走高,毁湿开垦的行为时有发生。同时,由于湿地与村庄交错,在湿地猎捕鸟类等破坏野生动物行为点多面广,仅靠管理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督执法难度较大。

第五节 加强湿地保护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生态修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针对湿地日益退化、功能不断下降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把湿地保护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039月,国务院确定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作为我国湿地保护的长期规划和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湿地保护近期、中远期目标。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均对湿地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铁力市湿地保护的核心目标是坚守湿地保护红线,确保天然湿地零损失,严格控制占用湿地,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尽量避让湿地,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二、有利于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湿地事关气候变化、影响粮食安全。目前,铁力市湿地总体状况较为稳定,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然存在,农业生产污染湿地问题不容忽视,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威胁。若不继续采取强有力的保护与修复措施,将影响铁力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站在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全面保护铁力市的湿地资源,实现铁力市湿地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机制创新和提升科技支撑力

近年来,铁力市在湿地保护机制建设、湿地资源本底调查、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湿地保护相关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支撑方面十分薄弱,特别是对湿地的监测、恢复、功能、演替规律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湿地保护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面对湿地保护管理的现实情况,全必须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强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和湿地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全面改善湿地生态状况、认真履行湿地公约提供支撑。

第六节 湿地保护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扩大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因此,铁力市湿地保护规划与建设是贯彻党中央一系列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积极响应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深刻实践。

二、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生态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建设环节。其功能主要包括:调节气候、水文功能、抑制水土流失、降解及滤过功能、维系调节食物网、提供维系生物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等方面。因此,湿地对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湿地保护利用规划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三、是提升社会文化、教育及科研事业的重要助力

以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为主的湿地,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湿地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是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教育等的理想基地,尤其是在城市中,人文景观占主导,自然湿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研究对象和试验场地。通过对湿地的认识,了解湿地自然要素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通过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对比研究,使生态环境达到最优理想模式。湿地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建设并保存,见证社会发展过程。因此,湿地文化蕴涵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要素,具有较强的社会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文化价值、历史研究价值、美学价值和荒野价值等。

四、是满足社会公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达到一定的繁荣后,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之余,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精神上的获得和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行为消费方式也会逐渐发生改变。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人们的主流取向。追求户外休闲活动将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内容。而湿地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保护了环境,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湿地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机会。包括湿地生态旅游、湿地度假和湿地休闲等。湿地旅游是以湿地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具有强烈湿地环境保护意识的抑制旅游开模式,其宗旨是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保意识,湿地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使湿地旅游延伸为绿色旅游,建立人类与湿地共存共荣,协调发展关系

五、是铁力市创建绿色低碳城市的战略需求

近年来,铁力市始终坚持深入践行总书记“两山论”的重要精神,以绿色低碳为目标,紧紧抓住生态主线,着力打造生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生态文明建设。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气候条件,使得铁力市具备了生态好、气候舒适、负氧多、森覆高、交通便捷的特点。

铁力被誉为小兴安岭的“绿色宝库”,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将这里打造成为了集休闲、娱乐、养生为一体的天然福地,绿水青山,空气清新,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市区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湿地保护与利用是创建绿色低碳城市必不可少的方面,将有力推进“森林城市”这一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 自然及经济概况

第一节 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地处小兴安岭南段山地及其西南山麓的丘陵、平原地带。地理坐标:东经 127°3820"129°2410",北纬 46°2840”~47°2730",全市总面积为 6620 平方公里。东西跨越 140 公里,南北纵越 115 公里。东部、东北部与伊春市辖区接壤;南部、东南部与依兰、通河县毗邻;西南、西北与庆安县隔河相望。绥佳复线铁路横穿东西103公里,连接境内9个乡镇。

二、水文水系

铁力市地处小兴安岭东南段山地,与松嫩平原接壤处,雨量充沛河网发达。境内共有大小河流30余条,皆为外流河,统属松花江水系。由于境内各山地的阻隔,又分为呼兰河、西南岔河、巴兰河三个水系,其中呼兰河水系流域面积387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9%;西南岔河水系流域面积16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巴兰河水系流域面积106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6%。三水系平均年径流量为22.46亿立方米,是全省少有的丰水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6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条,其中最长的为呼兰河,铁力市位于呼兰河绥望大桥以上段。铁力市境内由于河网较密,在地势平坦处或低洼地,极易形成泡泊。全市共有自然泡泊203个,其中较大的有月牙泡、黑鱼泡,并在自然泡泊的基础上兴建3人工水库,较大的有东方红水库(库容为699万立方米)、年丰水库(库容为200万立方米)

三、地形地貌

铁力市地形大体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主要由山地、平原、丘陵和水面构成。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平均500米,境内千米以上的山峰13座,最高峰平顶山,海拔高度1429米,为小兴安岭主峰;最低处呼兰河谷,海拔高度190米。山地、林地约占全市面积的70%;丘陵、漫岗约占13%;平原、草地约占全市面积的11%;水域和其他约占6%

四、气候 

铁力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多东南风,冬季严寒干燥,夏季温和多雨。全年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23.1℃,极端最低气温-42.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1.4℃,极端最高气温36.3℃。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有效积温2249℃。年平均降水量630毫米,6~8月雨量集中。年光照时数2420小时,无霜期128

五、土壤

铁力市成土母质由花岗岩构成,局部地区为石灰石。主要土壤为暗棕壤,少量为草甸土、沼泽土和泥炭土。

六、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铁力境内有森林面积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5%。森林类型是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有红松、兴安落叶松、冷杉、云杉、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桦、榆、杨、椴、柞等。食用山产资源丰富,有黑木耳、猴头、元蘑、榛蘑、黄榆蘑、草蘑等野生菌类;有猴腿、蕨菜、黄瓜香、刺嫩芽、黄花菜、老桑芹等山野菜;有松子、榛子、山核桃、山葡萄、山梨、山丁子、山都柿、猕猴桃、草莓等山野果。

铁力境内有植物类药材近200种,动物类药材和菌类药材20多种,总蓄积量约50万吨,进入国家药典并被开发利用的药材80多种,人参、平贝、刺五加、五味子、穿山龙、党参、满山红、黄柏、暴马子以及茸鹿、林蛙、云芝、猪苓等。

2)动物资源

铁力境内有野生动物共260多种,有黑熊、马鹿、獐、獾、 野猪、狍子、松花蛇等珍贵野生动物;有飞龙、榛鸡、鹌鹑、雉鸡、沙半斤等稀有山禽;有猞猁、紫貂、水獭、狐狸等毛皮动物。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行政区划与人口

铁力市行政区划面积为3776.61km2市辖5镇(即铁力镇、双丰镇、桃山镇、神树镇、日月峡镇)、3乡(即工农乡、年丰乡、王杨乡),其中年丰乡为朝鲜民族乡、双丰镇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有行政村71个、社区17个、居民委3个。辖区内有“三局一场”(即铁力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双丰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桃山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和铁力农场有限公司)。区域耕地面积168万亩(市属75万亩,3个林业局公司71万亩,铁力农场22万亩),三大主要作物播种面积为水稻71万亩(市属54万亩)、玉米25万亩(市属12.8万亩)、大豆50万亩(市属7万亩)。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截至202011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225960人。全市共有家庭户 105839户,集体户3968户;家庭户人口211927人,集体户人口1403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00人。

二、经济概况

2020,铁力市全年生产总值实现77.4亿元,同比下降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6.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9%(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7.5亿元,同比增长32.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3亿元,同比增长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预期目标,兑现了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的庄严承诺。

第一产业

农业种养业以绿色水稻、大豆及黄牛、奶牛、鹿、大鹅、生猪为主。绿色水稻、速冻玉米、林蛙、林灌鸡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铁力“四宝”。

2013年,铁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233元,完成年计划的100.3%,同2012年相比增长12.3%;市属农业增加值实现18.8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农作物播种面积73.6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3.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2.4万亩,大豆种植面积17.6万亩,薯类种植面积0.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33.5万吨。

第二产业

铁力市工业以木材加工,火柴及林产工业为主,还有和铁、铜、铅、锌、大理石、陶土等矿藏相关的电子、水泥、建材等工业。

2013年,市属工业增加值实现12.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8%,同2012年相比增长13.1%;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95亿元。

第三产业

2013年,铁力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同2012年相比增长3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595元,完成年计划的10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1.3亿元。 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性住房、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等各类资金14.21亿元。

三、科技

2013年,铁力市完成科普调查工作,申报专利项目4个,发明专利维护3个,省科技中小企业资格认定18家。

四、体育

2013年,铁力市成功举办“十运会”,建成恒大数字影院,完成文化宫装修改造、体育场塑胶跑道等项目建设。

五、教育

2013年,铁力市推进8所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一中教学楼维修、二中三中场地硬化;新建1所和改造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高考本科二表以上入段人数达到572人。

学校布局:铁力市第一中学、铁力市第四中学、铁力市第五中学、铁力市朝鲜学校、朗乡镇中心学校、铁力市实验幼儿园、铁力市工农乡中心学校附属幼儿园、铁力市第二中学、铁力市第十中学、铁力市第一小学、铁力市第二小学、第三小学、铁力市八一小学校、铁力市王杨乡中心学校、铁力市第三小学附属幼儿园、双丰镇中心学校附属幼儿园、第三中学、铁力市教师进修校、桃山镇中心学校、工农乡中心学校、年丰朝鲜族乡附属幼儿园、铁力市第四中学、铁力市职业教育学校、铁力市第四小学、铁力市双丰镇中心学校、年丰朝鲜族乡中心学校、朗乡镇中心幼儿园。

六、卫生

2013年,铁力市完成益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所项目建设,异址新建中医院综合楼项目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8%2019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七、社会保障

2013年,铁力市城镇新增就业378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10个。成立了慈善总会,建成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城市标准化社区1个、农村标准化社区2个、优抚对象周转房1处。

八、文化

截至2010年,铁力市投入2088万元,建成了3300余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8万平方米的文化体育休闲广场、5400余平方米的三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大楼、4000多平方米的铁力市第一高中综合体育训练馆。  

九、交通

铁力市地处伊春市的南大门,哈伊铁路贯穿全境,距哈尔滨210千米,距伊春120千米;铁路距哈尔滨227千米,距伊春230千米。过境铁路有绥佳铁路。国道公路222线-哈伊公路从市区通过。哈佳铁路、222国道从市区通过。

第三节 环境质量状

一、大气环境质量

铁力市为伊春市下属地级市,伊春市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可代表铁力市环境空气质量。根据伊春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2020年伊春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2020年伊春市环境空气共监测366天,其中有效天数为364天,无效天数2天,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天数为347天,其中:一级288天,二级59天,达标率为95.3%。市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21μg/m3,市区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一氧化碳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均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由《2020年伊春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可知,评价区域SO2NO2PM10PM2.5COO3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要求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

根据伊春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20211~12月伊春市流域水环境状况》,全市共13个国控地表水断面,其中安邦河共布设监测一个断面,为安邦河大桥,水质为III类,满足IV类水质标准要求。

呼兰河铁力段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氟化物、溶解氧污染物可以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标准

2-1全省地表水水质状况图

三、声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伊春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伊春市生态环境质量公报》(2020年),全市开展了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共监测193个点位,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49.5分贝。昼间区域平均等效声级及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等级为一级,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的水平,比2019年下降了0.8分贝。2020年,伊春市中心城区开展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各类功能区昼间噪声均达到国家标准,符合其功能区标准要求。


第三章 湿地资源概况

第一节 湿地类型及分布

一、湿地类型划分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或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盐田滩涂等。包括: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盐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沼泽地。

1.森林沼泽:以乔木森林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2.灌丛沼泽:以灌丛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3.沼泽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沼泽化低地草甸、高寒草甸。

4.内陆滩涂:指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洪水位间的滩地。包括海岛的内陆滩地。不包括已利用的滩地。

5.沼泽地:指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包括草本沼泽、苔藓沼泽、内陆盐沼等。不包括森林沼泽、灌丛沼泽和沼泽草地。

铁力市湿地类型主要有: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内陆滩涂

二、湿地现状及资源分布

1.湿地现状

根据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2022818日更新的黑龙江省湿地名录数据统计铁力市共有湿地面积4537.9425hm2,其中森林沼泽813.4433hm2、沼泽草地3238.1153hm2、灌丛沼泽48.8631hm2、内陆滩涂437.5208hm2铁力市域内湿地类型以沼泽草地为主,其次是森林沼泽、内陆滩涂和灌丛沼泽,铁力市湿地资源统计见表1-1,占比情况详见图1-1

            1-1 铁力市湿地资源统计表        单位:hm2

湿地类型

森林沼泽

沼泽草地

灌丛沼泽

内陆滩涂

合计

面积

813.4433

3238.1153

48.8631

437.5208

4537.9425

1-1 铁力市湿地类型占比示意图

2.湿地型保护地分布情况

近年来铁力市辖区未建设湿地保护区及湿地公园等湿地类型保护地,在铁力市辖区内没有湿地类型保护地分布。

第二节 主要河流水系

铁力市的河流分为三个流域,向西流入平原区的呼兰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3878km2;向东汇入汤旺河的西南岔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为1676km2;向南流入依兰县的巴兰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为1555.5km2。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21.16亿m3,年径流深328.3mm

一、呼兰河水系

呼兰河是境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太平岭西麓,境内流长80km,主要支流有依吉密河、安邦河和小呼兰河,流域面积3878km2,占全市面积的59%
    1.依吉密河

依吉密河为松花江二级支流。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发源于小兴安岭锅盔顶,流经庆安县和铁力市交界,在庆安县庆丰村东注入呼兰河。全长103km,河宽15~60m,水深0.6~4.0m,流域面积1777km2。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为结冰期。上中游多为林区,产红松、白桦等木材。下游为农业区,产小麦、玉米、水稻等。

2.安邦河

安邦河曾称“昂邦河”,又称“安拜河”。松花江二级支流。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发源于小兴安岭支脉平顶山西坡,自东南向西北行,流经铁力市、庆安县交界,在庆安县平安镇北部注入呼兰河。

安邦河全长102km,河宽7~18m,水深0.5~1.5m,流域面积904km2。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为结冰期。上中游多为林区,下游为农业区。

3.小呼兰河

小呼兰河,为呼兰河两大源流中最长者,全河在桃山林场境内,由东北向西南方流向,发源于呼源与铁力林业局交界处22林班,流经鸡岭、圣浪、神树、石长、桃东等5个场所,流至桃山正西3km处与呼兰河另一源流上呼兰河相汇,同入呼兰河。全河主干流长70km,有大小支流40余条,源头河宽不足半米,绕山穿谷,桃山西境最宽河道达50m,最浅处不足0.05m,最深入达3m,流量最大为每秒15m3,最小为5m3

二、西南岔河水系

西南岔河发源于小城墙砬子山东麓,自西向东流入汤旺河,进入松花江,主要支流有沙房子河、东北沟河、达里河、半圆河、朗乡河等,境内流长6km(干流),流域面积1675km2,占全市面积的25%

三、巴兰河水系

巴兰河发源于境内1093高地东麓、妈口顶子北麓,向南流入松花江,境内流长58千米,流域面积1066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6%

 


第四章 总体思路及布局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和省委十二大、省委十二届八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立足铁力市构建“一轴、一带、四片、多廊”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铁力建成生态“优质涵养地”。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全面保护自然湿地,系统部署全省湿地保护工作,以落实湿地分级管理、完善湿地保护体系为抓手,强化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以重要区域湿地修复为路径,科学修复受损或退化湿地;以建立湿地监测网络、强化科技支撑为基础,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以示范性湿地公园、示范项目建设为引领,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服务水平,推动高质量湿地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美丽铁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林业现代化服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的原则,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为根本目的,把保护放在最优先位置,建立健全重要湿地保护体系;积极采用生态工程技术措施,重点开展湿地系统性生态修复,稳定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生态质量,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坚持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协调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利益关系,注重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农业发展、滩涂综合利用等行业规划相衔接。引导和促进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综合效益,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依据铁力市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需求,制定全市湿地保护的空间布局,指导各乡镇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依据湿地资源分布、功能特点,科学确定湿地保护重点,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措施。优先国家级湿地公园、省重要湿地、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水源保护区等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及地方经济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步推进实施。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监管,坚持综合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等湿地保护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加大公共领域、基础性和导向性的重点项目投资,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科普宣教,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共建共享湿地绿意空间。

第三节 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 年);

2.《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2016年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修正);

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修订);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修订);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订);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21修正);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6月实施);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3年修订);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6年修订);

1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

19.《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2019年重新制定);

20.《黑龙江湿地保护条例》(2018年修订)

二、办法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年);

2.《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7年);

3.《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2017年);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 号);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号);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 〔200450号);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 办发〔201689号);

8.《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

9.《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29号);

10.《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15号);

11.《黑龙江省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实施办法》(黑财规〔20216号)。

、相关规划及文件

1.《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

2.《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

3.《黑龙江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4.《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黑龙江林业草原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

6.《黑龙江省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

7.铁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

8.铁力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0-2030年)》;

9.铁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0

10.《全国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黑龙江省湿地名录》(20228

18日);

11.《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黑林草规〔2019

10 号);

12.《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实施意

见》(黑政发〔201211 号);

13.《关于印发<伊春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伊

林草〔20191 号);

14.《伊春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

规划范围及期限

一、规划范围

铁力市湿地保护规划范围:铁力市辖区5镇(铁力镇、双丰镇、桃山镇、神树镇、日月峡镇),3乡(工农乡、年丰乡、王杨乡),3个林业局和1个农场(铁力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双丰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桃山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和铁力农场有限公司)的湿地

根据2022818日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黑龙江省湿地名录》铁力市域内,湿地总面积为0.45hm2

二、规划期限

建设期限为20212025年,5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规划期内,对铁力市湿地实施全面保护,科学恢复退化湿地,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不断创新与完善湿地保护管理的机制与体制, 大力推进湿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大市域范围内湿地、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等基础生态空间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到2025年,基本形成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及湿地小区等在内的湿地综合保护管理体系,管理机构更加健全,保护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增强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湿地质量,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辖区内各湿地斑块的生态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得以凸显,为铁力市社会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的基础生态空间,促进社会健康、高效、良性发展。

二、具体目标

1.2025年,保证全市湿地面积0.45hm2不减少、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不下降。

2.2025年,湿地保护措施以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以水系连通、 栖息地恢复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等人工手段,改善栖息地生境,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多种功能。

3.2025年,进一步健全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机构设置合理,人员配置科学,明确各方管护职责,落实管护主体责任,相关规章制度明晰而规范。在完成湿地自然保护区优化整合的前提下,结合现有保护区基础设施现状,加强全市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湿地保护类宣教展示与科研监测体系建设,增加监控监测及科普宣教设备,保证保护区各项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4.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体系和科研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全市湿地资源普查和重要湿地资源调查,完善对湿地尤其是重要湿地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适时监测全市湿地保护管理动态;依托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自然教育,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开展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和对外合作交流与人员培训学习。对各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所属监测站、监测点改造升级,提升湿地监测水平,融合对接黑龙江省林草大数据平台,实现多角度、多维度监测湿地生态因子变化情况,为提高保护能力提供科学支撑,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和湿地监测科研水平,形成完备的湿地监测科研、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体系。

5.推进湿地可持续利用,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开展湿地生态体验,发挥湿地资源特色禀赋,开发多种类型的生态体验线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实现湿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4-1  十四五湿地保护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2025

属性

1

湿地面积 公顷

4537.9425

束性

2

湿地保护率 (%)

5

期性

3

恢复湿地(公顷)

0

期性

总体布局及建设任务 

一、布局原则

铁力市湿地保护规划的目的是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科学合理布局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建设重点,正确处理重点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有序和有效地实施所规划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使规划内容和建设项目能够按规划目标得以实现。考虑全市湿地的主要特点和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主攻方向,采取不同的保护和修复措施,做到因地制宜、按需保护、分步实施、有序开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重点对市域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实施重点保护与修复工程,采取相应生态工程措施,全面保护湿地资源,发挥各湿地生态功能

二、功能区划分

铁力市湿地面积大、类型齐全主要分布在铁力市西北部各湿地型主要分布特点为,沼泽草地、森林沼泽及灌丛沼泽主要分布在山间沟壑处,少量分布于安邦河和依吉密河岸边丛林间;内陆滩涂主要分布在呼兰河、依吉密河及安邦河岸边。由于铁力市湿地面积较小且散,本规划不进行具体的功能区划分。

铁力市全域国土面积为37.77hm2,境内有河流30多条,泡沼 203个,统属松花江水系,河流年径流量22.46 亿立方米,是省内丰水区。铁力市暂时没有湿地类型保护地分布。 铁力市域属松嫩高平原地貌,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麓,大体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主要由山地、平原、丘陵和水面构成。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平均500米,境内千米以上的山峰13座,最高峰平顶山,海拔高度1429米,为小兴安岭主峰;最低处呼兰河谷,海拔高度190米。山地、林地约占全市面积的70%;丘陵、漫岗约占13%;平原、草地约占全市面积的11%;水域和其他约占6%

三、具体建设任务

本规划期内,铁力市在湿地保护方面主要建设任务为:日常巡护、联合检查、开展本底调查、强化科研检测、宣传教育等。

建设重点内容是工作人员日常巡护与联合检查专项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聘请专家开展动植物本底调查,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提升宣教人员的专业素质等。


湿地保护体系规划

第一节 重要湿地建设 

根据20226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 国家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按照生态区位、面积以及维护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程度,将湿地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重要湿地包括国家重要湿地和省级重要湿地,重要湿地以外的湿地为一般湿地。重要湿地依法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国际重要湿地应当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一、重要湿地确定 

(一)国际重要湿地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缔结于1971年,其后于1990年、1996年、1999年和2005年的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和第九次缔约国大会当中分别对指定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做出了规定和修改。根据 1999 年第七次缔约国大会和2005年第九次缔约国大会做出的规定和修改内容,国际重要湿地的指定标准包括2大组9小项。

1.确定条件

A组标准:区域内包含典型性、稀有或独一无二的湿地类型。

标准1:如果一块湿地包含在一个适当的生物地理区域内称得上典型,稀有或独一无二的自然或近自然的湿地类型,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

B组标准:在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国际重要性

1)基于物种和生态群落的标准

标准2: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易受攻击、易危、濒危物种或者受威胁的生态群落,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

标准3: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对于一个特定生物地理区域物种多样性维持有重要意义的动植物种群,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

标准4: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某些动植物物种生活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或者可以为它们处在恶劣生存条件下时提供庇护场所,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

2)基于水禽的标准

标准5:如果一块湿地规律性地支持着20000只或更多的水禽的生存,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

标准6:如果一块湿地规律性地支持着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种群的 1%的个体的生存,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

3)基于鱼类的标准

标准7: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很大比例的当地鱼类属、种或亚种的生活史阶段、种间相互作用或者因支持着能够体现湿地效益或价值的典型的鱼类种群而有利于全球生物多样性,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

标准8:如果一块湿地是某些鱼类重要的觅食场所、产卵场、保育场或者为了繁殖目的的迁徙途径(无论这些鱼是否生活在这块湿地里),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

4)基于其他种类的特殊标准

标准9:如果一块湿地规律性地支持着一个非鸟类湿地动物物种或亚种种群的1%的个体的生存,那么就应该考虑其国际重要性。

 

2.现状及规划

参照以上标准,铁力市符合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的湿地地块。在规划期(20212025 年)内暂不规划建设国际重要湿地。

(二)国家级重要湿地 

1.确定条件

依据《国家重要湿地确定指标》(GB/T26535—2011)中对湿地功能和效益的重要性分析,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确定为国家级重要湿地。

1)具有某一生物地理区自然或近自然湿地的代表性、稀有性或独特性的典型湿地;

2)支持着易危、濒危、极度濒危物种或者受威胁的生态群落;

3)支持着对维护一个特定生物地理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或动物种群;

4)支持着动植物种生命周期的某一关键阶段或在对动植物种生存不利的生态条件下为其提供庇护场所;

5)定期栖息有 2 万只或更多的水鸟;

6)定期栖息的某一水鸟物种或亚种的数量,占该种群全球个体数量的 1%以上;

7)栖息着本地鱼类的亚种、种或科的绝大部分,其生命阶段的各个阶段、种间或种群间的关系对维护湿地效益或价值方面具有典型性,并因此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8)是鱼类的一个重要食物场所,并且是该湿地内或其它地方的鱼群依赖的产卵场、育幼场或洄游路线;

9)定期栖息某一依赖湿地的非鸟类动物物种或亚种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全球个体数量的 1%以上;

10)分布在河流源头区或其它重要水源地,具有重要生态学或水文学作用的湿地;

11)具有中国特色植物或动物物种分布的湿地;

12)具有显著的历史或文化意义的湿地。

2.现状及规划

根据国家级重要湿地确定条件,铁力市符合国家级重要湿地标准的湿地。结合铁力市目前湿地现状,规划期(20212025 年)内暂不规划建设国家级重要湿地。

(三)省级重要湿地

1.确认条件

依据《黑龙江省省级重要湿地确认规范》相关要求,结合铁力市湿地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规划将域内非国家级重要湿地中符合以下任一指标的湿地,可确定为省级重要湿地。

1)分布在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或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等区域的湿地;

2)在某一生物地理区范围内优势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或某一生物地理范围内稀有或独特的自然湿地;

3)栖息或生长于该湿地的某一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占全省该物种种群数量的比例不小于1%

4)在某一生物地里区的具代表性、稀有性或特有性的生物群落;

5)分布的湿地植物或湿地脊椎动物种数占全省物种种数的比例不小于10%

6)濒危物种不小于1种,或仅在该湿地分布的特有种不小于1种;

7)鱼类重要的觅食场所、产卵场、保育场或洄游通道,或鸟类重要栖息地、迁飞线路重要停歇地,或其他动物重要的栖息地;

8)在有显著历史和文化意义,或者具有重要科研或宣传教育价值;

9)有自然或近自然状态的泥炭层分布。

2.现状及规划

根据《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铁力市西北部地区属于呼兰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此地区为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和水污染中度敏感地区。为了丰富呼兰河流域物种生物多样性,提高呼兰河流域水土保持能力,在规划期(20212025年)内,建议将呼兰河流域两侧达到100hm2以上沼泽草地地块划为省级重要湿地,并纳入省级重点湿地名录,使铁力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以上。

二、重要湿地保护与管理 

重要湿地保护旨在对各重要湿地加强保护、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扰前提下,对已遭到破坏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对功能减弱、生境退化的各类湿地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生态修复,对局部面临类型改变与功能降低湿地实施相应工程进行重建修复。

规划对各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重要湿地以及一般湿地实行名录管理。列入名录的湿地应当明确名称、类型、保护级别和管理责任单位,划定范围和界限,并在保护标志上标明。

对县域内各重点湿地功能区定期开展资源与生态专项监测,加强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监测,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核心的综合生态监测评估体系,适度情况下,可考虑纳入地方年度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核机制。 对县域内被列入重要湿地的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经费应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成立专项保护资金,主要用于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及动植物栖息地修复等,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完善资金管理责任制,严禁其它行业挪用侵占重要湿地保护专项资金。

除湿地公园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可在合理利用区从事对环境容量不构成威胁的相关生态参观活动外,重要湿地范围内禁止从事对生态环境有破坏影响的各开发建设活动。

第二节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针对有代表性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原生地或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湿地自然遗迹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抢救性保护湿地的有效措施。

一、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条件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原生地或天然集中分布的湿地区域。

(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沼泽、内陆水域,或特殊的湿地类型。

(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温泉等与湿地相关的自然遗迹。

(五)经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或人工湿地区域。

二、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

(一)加强对规划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能力建设,提高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能力。对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升格保护级别,增加资金投入,提升保护与管理力度。

(二)在现有湿地功能分区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国家重要保护湿地、省级重要保护湿地、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以及生态多样性脆弱敏感区域,建立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形成完善的湿地保护网络。

(三)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或其外围地带,在禁止工业企业、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入的前提下,允许利用湿地的特殊功能,采用多种经营及产销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结合开发合理的生态休闲体验,在实现湿地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增加经济效益,改善当地居民生活。

三、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规划 

目前铁力市尚没有建设湿地型自然保护区。结合铁力市湿地现状和铁力市城市总体规划,本次规划期(20212025年)内暂不规划建设湿地型自然保护区。

第三节 湿地公园建设 

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组成部分。湿地公园建设应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实施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既有利于发挥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利于结合开展湿地生态体验,进行湿地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湿地公园建设是在当前形势下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的有效途径, 对于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湿地公园建设条件

湿地公园建设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湿地生态特征显著;以湿地景观为主体,融合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科学、教育、其他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能够在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适宜的规划面积能保持湿地生态完整性及其周围风貌。

(二)区域内无土地权属争议,湿地生态用水权益基本保障。

(三)经营机构明确,建设投资主体确定,运行维护投入制度健全。

(四)具备开展湿地保护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能力。

二、湿地公园建设管理

湿地公园按其管理权限可分为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建设由下一级所在地林业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附拟建湿地公园所在地人民政府同意函和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材料,报国家、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国家或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到实地进行考察评估,对符合建设条件的批准设立相应级别的湿地公园。

建设湿地公园,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审批部门可按湿地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检查评估,经确认不符合建设条件的,可以撤销其命名。市、县级湿地公园建设可参照上述审批程序进行管理。

三、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现状及规划

建设湿地公园秉承“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基本原则,把湿地保护、修复放于首位,结合开展湿地科普宣教与科研监测活动,加强湿地公园在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适度开展生态产业以提高湿地自养功能。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生境、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湿地的生态特征和自风貌、防止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基本要求出发。

目前铁力市没有建设湿地型公园。考虑到铁力市湿地现状及经济状况,在规划期(20212025年)内暂不建设湿地公园。


湿地修复体系规划 

第一节 湿地修复目标 

湿地修复重建的总体目标是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通过适当的生物与生态修复技术、工程物理措施及相关管理对策的实施,逐步修复并长时期内维持已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提升水质

修复湿地良好的生态结构及应有的截污、过滤和净化功能,改善湿地水环境质量,减少城镇工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畜禽养殖业等类污染对湿地危害的频次,使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尤其是饮用水水源环境一、二级保护区内水质保持在类及以上水质水平。

二、生物多样性恢复

通过对湿地生境修复,丰富各湿地物种多样性,促进湿地生物群落的恢复,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能力。

三、提高湿地自养功能

通过植被修复、鸟禽类生境修复等措施,修复各湿地景观视觉效果,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带动生态产业发展,增强湿地自养功能,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湿地修复规划 

宏观的湿地修复主要包含以人工增加湿地面积及完善河流通透性措施为主导的湿地重建物理恢复、以完善湿地水土生态系统为主旨的湿地生态修复及以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湿地生物栖息地生境修复共三个方面。

一、湿地重建

湿地重建物理恢复主要包括以人工增加湿地面积措施为主导的湿地量恢复与水系疏通等。

(一)湿地量恢复

利用新建净化型人工湿地或对原自然湿地进行改造,通过在全市各污染危害较严重湿地区域合理配置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等人工湿地植被群落,构建表面流、潜流、垂直流或其他复合型人工湿地,形成净化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湿地植物带可栽培蒲、芦苇、茭白、香蒲、伞草、马蹄莲、浮萍、睡莲等适合本地人工湿地种植的湿地植物。通过物理沉淀、生物吸附、化学转化等过程对工厂处理的污水、居民生活污染水、农业面源污染物及颗粒污染物进行深度处理,集中深度处理地表径流等分散污 水,提升水质。在污水处理厂出水深度处理、农业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以及区域湿地生态功能宣教展示中发挥重要作用。

规划在市域内各城乡居民污水处理厂出水口与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厂出水口通往河湖入口、农业集中生产区域与河湖交汇口地 带,依据水土环境适时营造人工净化型湿地,通过对水体进行二次 净化,提升下游河湖水质环境。 

(二)水系修复

铁力市境内由于河网较密,境内有河流30多条,在地势平坦处或低洼地,极易形成泡泊。全市共有自然泡泊203个,其中河流属松花江水系。呼兰河为铁力的主要河流,境内流长80km,注入松花江主要支流有依吉密河、安邦河和小呼兰河

1.河湖疏浚清淤

底泥疏浚清淤是指对整个或局部有沉积情况的河段、湖泊进行 疏浚清淤,减少底泥淤积,使水系拓宽且变深,扩充纳水空间,保 障湿地水量,恢复河流和湖泊的正常功能。河湖底泥淤积己日益影 响到河湖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 阻断河湖水系流通,通过机械运输或吹搅等措施,消除底泥中各污 染沉积物,降低河湖床底高度,确保水系畅通。 在疏浚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污染,对清除出来的污 染底泥应进行安全措施处理。结合湿地建设和周边绿化需要,清淤淤泥可就近用于地形塑造。

2.河道扩展

铁力境内呼兰河、依吉密河、安邦河等河段因雨水冲刷导致的泥土沉积、居民生活垃圾污染影响等因素,河床较窄,尤其是在靠近城镇村庄或自然河湾处,河床狭窄影响了河流的畅通, 须进行河道拓宽整治工程,在增加湿地蓄水量、提高湿地率同时,也确保水系通畅性。对相应河岸周边存在污染源较重工矿企业及家禽、家畜养殖场等应采取相应资金补偿等方式及时搬迁清除。 规划期内,在水质较差的河湖水系欠流通区段不定期开展河湖疏浚清淤及河道扩展工程,确保水系畅通,维护河(湖)床及周边 湿地良好生境条件。

二、湿地生态修复

湿地生态修复按照修复机理主要分为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及综 合修复等几种方式,化学方法多导致二次污染,因此主要以生物修 复与综合修复方式为主。

(一)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利用特定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转化或降解, 减缓或消除水体污染,改善水质,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具有投资小、 副作用低、清除彻底等优点,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低投入、高效 益,应用简便而对环境影响小的一门新兴技术。从生物的选择和培 养应用上划分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及综合修复等。

1.植物修复

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有相应的净化能力,因此通过在污染水体中种植对污染物吸收能力强且耐受性好的植物,能够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吸收、富集和降解等作用,从而实现将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或固定,达到水体修复的目的,植物对污染物可通过根系吸收,也可以直接经茎、叶等器官的体表吸收。常用于湿地水土植物修复方式是营造生态防护林工程及种植各湿地水生植物等。

1)生态防护林

通过对河湖两岸及上游水源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林,增加湿地绿量,可具有涵养水源、提升水质、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及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等作用。规划期内拟对市域内部分河流、湖泊及面临相应污染胁迫的饮用水源地上游部分区段实施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林建设,开展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与重建工程。实施具体时间及规模依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及实施可行性状况作相应安排。

2)湿地水生植物

针对各湿地类型、水体环境及水质受污染种类及程度的不同,水体修复的植物主要有凤眼莲、芦苇、香蒲、喜旱莲子草、水芹、浮萍、菱、菖蒲等,多用于浅滩型沼泽湿地及库塘浅水区,修复效果明显。某些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迅速,若收集不及时,可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加剧水体富营养化而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在实施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应依据湿地水质现实情况,合理布设各湿地区植物种类,控制生长规模。 

2.微生物修复

1)直接投加微生物修复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菌极少情况,在现场富集培养降解菌存在一定难度时的情况,通过向水环境中引入菌种来加以实现。其微生物的来源有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

2)激活微生物修复技术 

通过向水体中投加营养物质、无毒表面活性剂、电子受体或共代谢基质等物质来强化水环境中本身具有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即土著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激活土著微生物活力,使土著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充分发挥,从而达到强化水体修复的目的。其中通过投加营养物激发水体微生物的技术效果非常明显,营养物(激活剂)的组分含有维生素、脂肪酸、氨基酸等,它们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

3生物膜法处理 

生物膜法是使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上,污水在流经载体表面过程中,通过有机营养物的吸附,氧向生物膜内部的扩散以及在膜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物氧化等作用过程。生物膜主要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组成,由滤料向外可分为庆气层、好气层、附着水层、运动水层。当受污染水体流经载体空隙时,废水中有机物被生物膜吸附,进而被微生物降解,由好气层的好气菌将其分解,再进入厌气 层进行厌气分解,流动水层再将老化的生物膜冲掉以生长新的生物膜,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目的。 规划期内,针对境内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一级与二级保护区 内水质欠佳而不适宜开展物理修复措施的部分湖泊、水库及河流实施植物修复技术与湿地微生物修复技术。在维护、提升水质的同时,将对被保护主体的外来相关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最大程度维护被保护主体原生态环境。

(二)综合修复

1.引水稀释

引水稀释是通过工程调水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使水体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该方法能激活水流,增加流速,水体中水生微生物、植物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引水稀释有时会对引入水水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两水域生态体系发生变化,在使用过程中应适度加以防范。

2.河道曝气复氧 

河道曝气复氧是以水生生物为主体,辅以适当人工曝气措施,建立了多种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共存的复杂生态系统,通过物理吸附、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等作用以及各类微生物和水生生物之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染物,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促使水体中好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快速消耗水体中有机物,从而高效降解水体中的 污染负荷,是人工净化与生态净化相结合的综合型工艺。

3.生态拦截沟渠塘工程 

生态拦截沟渠塘工程是在清除垃圾、淤泥与杂草基础上,通过在沟渠塘岸边种植垂柳、地被植物侧面和底部搭配种植各类氮磷吸附能力强的半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可拦截污水、泥沙及各类漂浮物,吸附农田、漫溢水中氮、磷营养物质,减缓水速促进流水携带颗粒物质的沉淀,拦截农田地径流表层肥沃土壤进入河道,有利于构建植物对沟壁、水体和沟底中逸出养分的立体式吸收和拦截,也可作为部分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场尾水导流截污的排放通道之一。主要植物有芦苇、香蒲、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等,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也可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景观。 规划在全市人居高密度区域充分利用现有沟、塘、窖,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栅和透水坝,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

三、生物栖息地生境修复

(一)栖息地修复目标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规划拟在对当前部分湿地生态区域展开相关修复重建工程基础上,进一步修复提升全市现有整体生态环境,发挥湿地保护在区域水资源保障、污染物降解、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等方面作用,为该地区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在对现有鸟类、鱼类及底栖类生物栖息地进行充分调查基础上,进行各栖息地分类、退化现状评价和胁迫因子分析,消除各类栖息地胁迫因子,根据良好栖息地要求进行栖息地改造建设,以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和人工促进修复相结合为模式,消除生态障碍,重建水网,恢复水文联系,修复和重建以湖泊、河流、沼泽及人工湿地组成的完整湿地生态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鸟类、鱼类及底栖类栖息地生境建设,构建良好的生境网络。定期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苗为水禽提供食物,设置投食点和栖息避难场所,适时为水禽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结合开展一定的科研、监测项目,为下一步湿地栖息地工作提供决策。

(二)栖息地修复重建规划 

1.植被重建

铁力市沼泽湿地以草本沼泽为主。当前部分河滩地洪泛平原及湖滨浅滩湿地等开阔地带中湿地草本植物种源不够丰富,可采取人工栽植方式进行适度植被修复。选择芦苇、香蒲、菖蒲、荷花、节节草、灯心草、水葱、莎草科、蓼科等湿地挺水乡土植被,配合睡莲、凤眼莲、大藻、荐菜、水鳖等浮水植被及黑藻、金鱼藻、眼子菜、苦草等等沉水植物,开展市域内沼泽湿地的草本重建与湿地修复工作。另一方面,对于部分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河岸湖滨四周,可通过栽植沼柳、白桦等乔木树种,进行森林沼泽湿地重建,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湿地植被生态体系。

2.鸟类栖息地修复 

市域内鸟类众多,其中湿地内主要以涉禽类、游禽类、陆禽及鸣禽类居多。受农业生产等影响,栖息地涉禽、游禽类种类与数量皆不够丰富,河流沿河因人居和农事生产干扰及农业污染等因素,局部区段游禽栖息地生境欠佳。不同生态位的水鸟需要不同的栖息地,应根据不同水鸟的生活习性和对栖息地生境要求,修复相应类型鸟类觅食与栖息地环境。

3.鱼类生境修复

1)恢复水系流通性

铁力市境内河主要为呼兰河及其支流,水文较为丰富,是黑龙江省鱼类重要的产卵场和幼鱼肥育场。因此,需在充分调查研判境内各干支流水利工程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各洄游鱼类的资源状况和鱼类产卵场的位置及规模基础上,为亲鱼及早期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规划通过优化河道闸坝调度方案、兴建过鱼设施、沟通鱼类洄游通道使阻隔影响减少到 最低程度、恢复江湖季节性水文与生态联系等措施,满足鱼类生长 繁殖需求。

2)污染源调控

入湖污染负荷过大是影响栖息地环境质量的根本原因。因此,应结合流域污染防治,从源头控制污染,改善鱼类栖息地环境。实施生活污水、工业企业污染的达标排放,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改进耕作制度,尽量少用或不使用农药化肥对典型区域的污染来源及污染总量进行调查,在工业点源和生活污水的入湖口采取前置库、综合塘和人工湿地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3)河湖滩地植被修复 

河湖滩地是鱼类索饵和产卵的重要天然场所,应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限制性利用。对部分植被退化的区域,应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开展湿生与水生植被的修复与重建工程,扩大植被修复范围,以有效修复鱼类生境。

4)人工投食调控

鱼、虾、蟹对水质的净化体现在取食底泥中腐殖质、取食低等藻类以防止水华暴发、以及取食高等沉水植物以防止植物衰退腐烂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等。工程实施初期,除虾、蟹外,宜投放滤食性和植食性鱼类(如草鱼、鲢、鲫、泥鳅等)。当水生植被群落稳定且动物数量丰富时,可适当增加肉食性鱼类和腐食性鱼类(如青鱼、黄鳝、葛氏鲈塘鳢等),以促进生物链完整性和维持系统自平衡。通过投放柳枝或柴捆形成低等生物生境条件,可形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以其为饵料的底栖类动物聚集,低等生物繁衍后可供鱼类食用,形成鱼虾产卵场所和栖息地聚集区域。该措施可与湖滨带保护工程同时实施,对稳固岸坡有一定消浪作用。

 

湿地保护管理体系规划

立足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按照湿地保护实行统筹管理与分部门实施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求,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完善湿地分级管理制度,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推动湿地保护管理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一节 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 

建立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人民政府湿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成立铁力市湿地保护工作协调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研究解决湿地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湿地保护工作协调工作组由、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湿地保护相关部门和发展改革、财政等保障部门组成伊春市局湿地保护工作领导下,负责铁力市湿地保护工作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定期召开湿地保护工作协调工作会议,根据湿地保护工作需要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做好与河、湖长制的相关工作协调将湿地保护纳入林长制工作范畴。林长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了全面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目标责任制的动力问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省林业成立了专班加快推进林长制工作。将湿地保护纳入林长制工作范畴,加强湿地资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注重湿地资源监测监管,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湿地资源保护成效。明确湿地保护管理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负总责,采取措施保持湿地面积稳定,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湿地保护、修复和补偿的资金投入。按照统筹管理与分部门实施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求,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并具体负责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沼泽湿地,以及划入生态公益林规划区、自然保护地的滩涂保护工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水库湿地的保护工作;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第二节 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 

建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度。依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在国土资源第三次调查成果基础上,制定湿地资源调查监测方案和技术标准,定期组织开展全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工作,查清湿地类型、分布、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情况,开展湿地面积年度动态监测,定期掌握湿地资源生态状况及变化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评估湿地保护管理情况。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湿地保护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会同有关部门,依托国土资源第三次调查成果,根据我湿地资源状况、自然变化情况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要求,确定全和各乡镇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目标。将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目标纳入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和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各乡镇根据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目标,合理划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范围,强化湿地保护监督监管,严格控制占用湿地,加强征占用湿地管理,落实好占用重要湿地的占补平衡,确保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实效。

第三节 完善湿地分级管理制度 

完善湿地分级管理制度。按照湿地保护工作要求,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按照生态区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程度,将湿地划分为省重要湿地、市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建立湿地名录管理数据档案,规范湿地名录管理。鼓励地方根据一般湿地在当地的典型性、代表性与示范性,发布地方重要湿地名录,加强湿地保护力度。

第四节 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咨询制度 

成立铁力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由组织,通过湿地保护管理相关部门、专业团体、研院校推荐及权威专家推荐等方式,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领域专业人才资源,组成铁力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铁力市湿地保护专家库。明确铁力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职能,协调省内湿地保护相关学科技术力量,针对湿地保护管理、湿地调查体系建立、湿地资产评估及效益补 偿等热点提供决策咨询,提高我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在湿地保护法规制度建设、规划编制、重要湿地认定、湿地公园管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方案确定、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管理等领域,引入专家咨询论证,确保湿地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湿地保护修复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湿地可持续利用规划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作为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确保有效保护与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前提下,在正确理顺保护与利用关系及合理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基础上,可对部分非重要湿地适度开展可持续合理利用,一方面可巩固湿地保护宣传成果,另一方面也可提高湿地保护自养功能。

第一节 湿地可持续利用政策与管理制度 

在湿地合理利用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湿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科学制订能够确保湿地合理利用的相关政策,总结探索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模式,并严格规范湿地开发利用各具体行为,强化湿地利用管理监督职能。

完善湿地资源用途管理制度,科学确定湿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强度和时限。进一步加强对取水、挖砂、取土、开矿、污染物排放、湿地生物资源利用、引进外来物种等活动的管理。科学确定湿地季节性水位、野生生物资源利用量、采砂量和生态体验环境容量,避免对湿地生态要素、生态过程、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造成破坏

第二节 湿地生态体验示范区

除生态效益外,湿地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主要体现在生态体验、提供水产与砂矿资源、湿地生态农业、航运、为珍稀动植物提供良好生境及科研价值等方面。其中湿地生态体验已成为当前丰富公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依托已建的伊春市境内的2家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合理利用区为主平台,以各湿地生态文化广场为载体,结合相应湿地科普宣教活动,科学划定湿地生态体验示范区,制订线路。通过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方式,增加地方财政及社区收入水平,扩大湿地保护在区域发展的影响力,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知,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发展进程。

第三节 湿地生态农渔生产示范区 

在市域内湿地环境保护良好区域,通过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及各类型化学制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地制宜发展有机水生蔬菜、水生饲料、水生经济作物及生态渔业产品养殖等湿地生态绿色种养示范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宣传湿地保护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法制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和各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是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按照中央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文件的精神,要将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禁止擅自征用占用湿地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健全湿地保护的执法机构,完善执法体系,切实做到机构落实、人员到位,尤其重要的是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通过培养教育、执法培训、学习提高等方式,使执法人员具有强烈的湿地保护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熟练掌握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湿地保护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湿地保护的执法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建立试点和示范区,探索研究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最佳模式,建立湿地生态修复机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查处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强化湿地保护、建设以及合理利用等内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铁力市重点湿地监督评审等规章制度。

第二节 组织管理保障 

湿地保护管理涉及许多行业和领域,为确保湿地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有关部门强化责任落实,明确责任分工,密切配合,协调行动,不断加大对湿地保护的支持力度。按照职能分工,组织落实,合力推进林长制工作落实。建立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工作的体制和工作机制,共同实现湿地保护的目标。把湿地保护相关指标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落实区乡镇党委政府湿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在主管部门领导下,铁力市人民政府设立负责全市湿地保护工作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履行湿地保护的管理职责。通过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设置专家组,指导地方湿地保护规划的修订、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项目的评审、鉴定和验收等工作,为实施湿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涉及湿地保护工作的市乡镇地方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或部门,配置专职人员,负责组织实施相关的具体湿地保护工作。

第三节 资金保障 

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属于社会公益性范畴,采用“中央主导,地方为辅,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铁力市应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广开募资渠道,争取政府投资、社会筹资、国外引资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多方面筹措资金,使湿地保护工作有较完善的资金渠道来源。投资重点支持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生态区位重要的湿地公园建设等内容。在铁力市湿地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以中央、省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投入机制,各级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使湿地保护经费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时,相关部门要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 利用的社会化进程,

广开募资渠道,争取社会集资、个人捐资、国际援助及湿地利用创收等多方面筹措资金。

第四节 绩效管理保障 

国家实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湿地保护纳入地方人民政府综合绩效评价内容,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实现规划目标,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组织开展绩效管理评价。绩效评价指标及评价办法由省级主管部门制定,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期内湿地资源保护恢复、生态效益补偿、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等任务落实、资金下达使用、项目审批验收等方面,对项目取得的综合效益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估。规划期末,所在县(区)对本区域湿地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自评。

第五节 科技支撑保障 

要全面强化科技保障工作,做到对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实施,切实将科技保障贯穿于工程规划和实施的全过程。 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项目实施合作机制,及时针对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应用和推广相关成果。

建立国际交流机制,及时引进国外在湿地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等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提高项目管理 和技术人员素质。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湿地退化机理、湿地生态预警机制、湿地碳汇、湿地生态系统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构建统一的湿地监测、评估和预警平台;制定相关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建设工程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并完善湿地保护项目建设成果监测和评估体系,提高项目建设成果科技含量,总结项目建设经验,积极推广成功项目的技术模式,增强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铁力市湿地管理和湿地研究的科技能力。 

第六节 宣传保障 

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经济性强的工作,只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公众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利于湿地保护事业发展。加强部门协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多角度、多层次宣传保护湿地的意义和作用,让更多的人认识湿地,感受湿地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和当地群众对湿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七节 国际合作 

开展湿地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湿地保护理念、技术和经验,提高工程项目的实施水平和效果,并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的理念和方案。同时湿地保护作为一项社会性公益事业,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提高不同公众尤其是决策者和湿地周边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创新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模式,适当开放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区域,让公众深切感受湿地保护和恢复成就,提高湿地保护恢复成效的社会认可度,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湿地、爱护湿地和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效益分析

铁力市湿地资源丰富且多样,各种类型的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

性、维持淡水资源、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全面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推进铁力湿地保护与动态监测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进程,并在充分保护前提下适度开展湿地科学合理利用工作,使得全市湿地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全面发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自然生态与人类的和谐健康发展。

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 

规划的实施将遏制铁力市湿地生态功能下降趋势,湿地面积和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湿地环境质量得到优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伊铁力市湿地生态资源保护、修复和管理能力,打造良好的湖泊、河流和库塘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湿地气候调节、水土保持、蓄洪防旱、污染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功能,增强水源涵养与水资源自净能力,使境内水系各支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有效保障铁力市的水资源安全,提高整个铁力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保护物种多样性,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标,也是人类为了发展和生存的最佳选择。湿地所具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包含有多种野生动植物,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通过自然保护和生态补偿的实施将扩大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增加生境类型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更完整,且处于自然状态,维护了生态系统的自然性与完整性。

湿地所在区域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通过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蓄水抗旱、调节径流等生态功能,对于保证区域水资源战略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农药化工污染物对环境破坏逐年凸显。湿地对各污染物、有毒物具有物理吸附与生物净化功能,可使各有毒物不断沉淀、降解和转化,将汇入下游水体质量危害降至最低,最大程度减少各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第二节 社会效益分析 

规划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全社会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加深湿地与水、湿地与野生动植物、湿地与森林等其他生态系统、湿地与人类自身生存关系的了解和认知。并以此为契机,达成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基本共识,进而转化为保护湿地的自觉行动。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显著,在调洪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此外,湿地中的水资源蒸发可形成降雨,使区域气候条件改善,可有效降低各自然灾害的侵害。

规划实施后,将可持续利用成功模式,健全湿地监测网络和管理决策系统,为湿地科学管理、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相关产业,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将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保健游憩场所,改善社区居民的生存环境,为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支持。规划的实施将提高铁力市湿地保护在全省的地位,扩大铁力市湿地保护在国内的影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提高履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的能力。

湿地具有良好的天然湿地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景观资源,可以成为人们认识自然、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展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通过湿地规划实施,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运动锻炼于一体的户外休闲环境,不仅能满足人们返璞归真、亲近大自然的身心需求,还可以陶冶情操,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更能增强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随着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纷至沓来,通过科考、探险、绘画、摄影、录像和宣传等活动,将使湿地公园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迅速提高,高知名度带来各种正面效益的同时带来及时的信息,并把湿地的最新信息传播出去,加速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经济效益分析 

规划的实施,有效地制止湿地资源的盲目和过度性的开发利用使湿地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提高湿地利用的科技含量。在保护湿地独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铁力的湿地资源,建立起生态文化科普教育的示范基地,常年开放自然博物馆,进行科普大课堂等,合理利用湿地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药用资源,发展养殖、种植和生态体验等特色产业,将对湿地周边农民的脱贫致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规划的实施可提高湿地的调洪、蓄洪和农田灌溉能力,减少自然灾害,扩大饮用水的水源,减少水质污染治理的投入,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通过对包括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在内的部分湿地特定区域打造自然湿地生态景观,具有生态观光、休憩、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可为地方财政及社区居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

湿地分布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实施,不仅保护了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使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随着科研的逐步深入,湿地物种价值将日益得到挖掘和开发利用。同时,随着保护管理机构的完善,保护管理队伍得到壮大,管理能力得到提高,执法力度得到加强,偷猎和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犯罪活动日趋减少,资源损失得以挽回。

湿地保护在推动全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规划的实施,将使全市湿地保护工作进入正规化和法制化建设与管理的新阶段,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铁力市湿地的良性循环和湿地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附图

附图1  铁力市位置示意图


附图2  铁力市湿地资源分布图

 

 

附图3  铁力市湿地资源分布遥感影像图


附表

附表1 铁力市湿地按权属单位统计表               单位:hm2

                

                 湿地类型   

面积

权属

沼泽草地

内陆滩涂

森林沼泽

灌丛沼泽

合计

爱国村委会

2.2806

0.5855

2.6475

 

5.5136

爱林村委会

 

 

0.2078

 

0.2078

爱民村委会

 

 

0.1771

 

0.1771

安邦河

 

2.7028

1.1207

 

3.8235

白河经营林场(桃山林业局)

 

0.2495

 

 

0.2495

春光经营林场(桃山林业局)

29.1134

 

35.3428

0.5776

65.0338

春光林场

162.2382

 

58.8854

4.4106

225.5342

东河村委会

0.8477

0.1657

 

0.3423

1.3557

东升林场

814.5691

0.41

56.4761

 

871.4552

东胜村委会

 

 

6.2813

 

6.2813

二道河农场

 

 

8.9615

 

8.9615

二屯村委会

 

2.4325

 

 

2.4325

福兴村委会

0.3119

 

0.4292

 

0.7411

工农林场

8.376

 

18.5112

 

26.8872

红光村委会

0.8958

 

0.3421

1.2307

2.4686

呼兰河

 

265.2571

 

 

265.2571

护林村委会

 

 

7.5254

 

7.5254

鸡岭村委会

 

 

5.654

0.8914

6.5454

鸡岭经营林场(桃山林业局)

14.7749

 

0.2938

 

15.0687

建国村委会

 

2.4237

 

 

2.4237

良种场

50.4332

 

25.2529

 

75.6861

凌云山村委会

0.2692

 

0.193

 

0.4622

柳河经营林场(桃山林业局)

7.3146

 

19.3507

2.1342

28.7995

鹿鸣林场(铁力林业局)

 

0.319

0.4701

 

0.7891

马永顺林场(铁力林业局)

 

0.1234

 

 

0.1234

茂林林场(双丰林业局)

497.1967

 

167.1972

19.856

684.2499

年丰村委会

0.9288

 

 

 

0.9288

年丰林场

685.5169

1.9229

15.174

1.9304

704.5442

青林经营所(双丰林业局)

0.2365

 

34.0791

 

34.3156

三合村委会

4.843

 

 

 

4.843

三屯农场(铁力林业局)

 

0.3292

 

 

0.3292

上呼兰经营林场(桃山林业局)

8.4073

 

72.5033

 

80.9106

神树经营林场(桃山林业局)

 

2.398

 

 

2.398

圣浪经营林场(桃山林业局)

1.0793

2.2127

1.221

 

4.513

石长村与石长经营林场争议地

 

0.0542

 

 

0.0542

石长经营林场(桃山林业局)

 

4.6644

 

 

4.6644

石长经营林场神树(桃山林业局)

2.7656

3.9398

 

 

6.7054

树林村委会

0.2099

 

12.923

 

13.1329

水务局

 

73.126

 

 

73.126

绥佳铁路

0.2555

 

 

 

0.2555

桃东经营林场(桃山林业局)

0.7452

11.5129

7.0602

 

19.3183

铁力林业局奋斗农场(铁力林业局)

172.7554

3.0535

67.7757

 

243.5846

铁力农场六队

 

0.8845

 

 

0.8845

铁力农场三队

 

 

0.0956

 

0.0956

铁力农场四队

 

5.6757

 

 

5.6757

铁力农场一队

 

0.1544

 

 

0.1544

铁力镇林场

0.328

 

 

 

0.328

铁路砖厂

1.1715

 

 

 

1.1715

王杨乡

0.147

 

 

 

0.147

王杨乡砖厂

1.0354

 

 

 

1.0354

卫林经营所(双丰林业局)

395.626

 

90.8059

15.5373

501.9692

五花村委会

 

 

5.975

 

5.975

五花农场(林加)

 

 

3.8256

 

3.8256

小呼兰河

0.372

22.9445

0.4581

 

23.7746

新丰村委会

0.4332

 

 

 

0.4332

新民村委会

 

 

0.3956

 

0.3956

新兴经营林场(桃山林业局)

 

 

1.2293

 

1.2293

新一村委会

 

0.8933

 

 

0.8933

兴安林场(铁力林业局)

0.1183

 

7.7009

 

7.8192

兴隆村委会

 

 

1.1492

 

1.1492

兴隆林场

371.2396

 

28.1187

 

399.3583

兴旺村委会

 

 

0.3908

 

0.3908

燕安经营所(双丰林业局)

0.5703

 

43.9069

0.4768

44.954

伊哈公路

 

 

0.2078

 

0.2078

依吉密河

 

29.0856

 

 

29.0856

跃进经营林场(桃山林业局)

0.5165

 

2.3332

0.655

3.5047

长富村委会

0.0713

 

 

 

0.0713

长山村委会

0.1215

 

0.7946

0.8208

1.7369

合计

3238.1153

437.5208

813.4433

48.8631

4537.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