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信息来源: 铁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6-04-27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浏览量:4
  

 

第一章  现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既是铁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的五年,又是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奋发作为,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这五年里,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和伊春市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推进三次创业,加快跨越赶超”的主旋律和“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总基调,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这一发展主线,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节  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高度

 

按现价计算,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74亿元,比2010年增加25.2亿元,年均增长6.4 %,是2010年的1.5倍。其中,市属生产总值实现53.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4%,比2010年增加17.7亿元,年均增长7.9 %,是2010年的1.5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01亿元,比2010年增加3.96亿元,年均增长24%,是2010年的2.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9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16亿元,年均增长15.2%,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9亿元,比2010年增加10.8亿元,年均增长13.8 %,是2010年的1.9倍。过去的五年,我市历史上首次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十大优秀县行列。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中国最佳经济转型示范市、中国绿色生态水稻示范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餐饮服务示范市、省级双拥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标兵城市、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等诸多荣誉,铁力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日益提升。

 

第二节  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北振兴及省实施“五大规划”和发展十大产业的政策机遇,全面“提速、提质、提效发展,努力提升一产、做强二产、搞活三产坚定不移地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发展三次产业,形成了以产业项目为点、以优势产业链为线、以工业园区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经济发展体系,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发展全面升级。过去五年,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快速提升的时期。

工业形成集聚发展新格局认真落实“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战略要求,强化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攻坚,抢抓机遇建设省级工业园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累计投入4亿多元,先后完成园区服务中心、与高速路连接大通道、给排水等2.79平方公里“七通一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伊春市唯一的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为伊春林区工业林外集聚发提供了平台20122015年,入驻园区产业项目达到26个,总签约额50亿元,已完成投资29亿元,隆泰食品、哈德恩新型合金钢耐磨材料、玉梅农机、琦峰管业、中佳建材等20个项目投(试)产;过去五年,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累计引进产业项目63个,完成引资额67.1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8.2亿元,年均增长18.4%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坚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工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工业投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北药加工、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等接续替代产业,以生态、绿色为特征的新型产业格局初具雏形。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10.3亿元,年均增长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8亿元,年均增长7.9 %;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2.2 亿元,年均增长4.4%1.9%规上企业由2010年的 21户增加到26户,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增加了5 户;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7个,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

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支撑,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力实施“精粮、扩菜、促牧、兴企、富民、美村”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农业和农村呈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养加、粮经饲比例协调发展,绿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绿色有机食品面积发展到42.7万亩,比2010年增加6.6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总数达到2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家,签订订单面积43万亩,比2010年增加7万亩,带动农户1.6万户。食用菌总量3000万袋,比2010年增加2590万袋。建成设施蔬菜规模小区3处。畜牧规模化养殖发展到11个基地72处小区。奶牛存栏1.95万头,生猪饲养量41.7万头,家禽饲养量1383.1万只,分别比2010年增长1.6%36.9%5.2%2015年,市属畜牧业总产值实现16.8亿元,年均增长14.5%,占农业总产值的45.7%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实施粮食高产创建、超级稻示范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玉米双增二百等省部级农业科技项目。五年累计实施高产创建示范面积364.5万亩,万亩示范片57个,推广优良品种14个,推广新技术16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4%,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分别比2010年提高9个和1个百分点,先进技术到位率达到100%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有序发展。构建了以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经营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9家,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0万亩,分别比2010年增加132家、18.7万亩。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完成渠首改造及配套工程21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新建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车间10处、集中育秧小区31处。市属粮食总产量35.6万吨,比2010年增加5.8万吨,年均增长3.6%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37.8亿元,比2010年增加17亿元,年均增长8.8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1360元,年均增长11.4 %

现代服务业持续提速发展。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 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信息化为导向,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全力推动第三产业提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地位进一步提升。坚持高起点站位,整合旅游资源开发、路径选择、市场定位,编制了《铁力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区域旅游发展一盘棋格局。不断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开发旅游衍生产品和服务,旅行社发展到4个,星级宾馆饭店4个,有接待旅游团队能力的旅馆246个,餐馆362个,旅游购物商店25个,旅游商品生产企业7户,开发旅游纪念品50多种,旅游文化娱乐场所12个,三纵五横便捷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7500人,间接提供3万个就业岗位。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形成了铁力、桃山、朗乡三大旅游区,森林漂流、滑雪狩猎、登山探险、休闲养生、民俗风情、生态观光6大精品旅游项目,以及10多条精品线路和20多个旅游景点组成的旅游集群。以依吉密河漂流、朗乡石林、悬羊峰、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夏季休闲避暑旅游产品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夏季休闲游走在全省的前列;以日月峡滑雪场为代表的冬季滑雪游成为省内重点线路之一,东北最大的水上乐园水伊方备受游客瞩目,先后成功举办了依吉密河首漂、日月峡滑雪场首滑、首届中国铁力依吉密漂流节、国际瑜伽合唱节和“山水铁力、快乐家园”美食节等28届次节庆活动,铁力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142万人,旅游收入10.9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54.2万人和6.8亿元,年均增长10%21.4%商贸物流业发展迅速,新建总长2300米、宽20米的高品质步行商业街,吸收330户商铺入驻,改善了市民休闲购物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扩建了正阳综合市场,新增经营业户64户,使全市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发展到4户,方便市民消费。松涛物流、公路货运站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铁路物流中心启动筹建,物流公司发展到16家,快递公司发展到1553个网点,年货运量70万吨。引入新的投资者,地下商业街和凯马特超市繁荣发展,商务酒店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和客房部分装修,新建大润发超市完成了主体工程和室外装修,五一街商圈建设基本完成。金融服务业稳步发展,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强化对金融事务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农村金融机构、证券、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层次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体系,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到9家。保险事业蓬勃发展,秩序得到明显改善,进驻我市的保险公司14家。积极开展诚信示范企业创建和企业信用评级,全面启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6家。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0.1亿元,年均增长16.5%其中,住户储蓄存款99.5亿元,年均增长14.5%;各项贷款余额41.3亿元,年均增长8.2%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抢抓“互联网+”重大发展机遇,组织电商办实施精准推进,成功引进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项目,县级运营中心和第一批35家村级服务站建成运营,苏宁易购等电商项目相继落地。证券、中介咨询、邮电通讯、文化娱乐等行业同步发展。2015年,第三业增加值实现23.6亿元,比2010年增加8.9亿元,年均增长6.4 %

 

第三节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五年来,民生累计支出56亿余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年均超过75 %,是“十一五”时期民生支出24亿元的2.3倍。高质量地完成增加职工工资、改善公共服务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实事和惠民工程148件,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需求相连的社保、教育、医疗、救济救助和优抚等条件逐年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2014年,我市被评为全省民生工作十强县之一。过去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累计投入1.3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9所公办幼儿园、改造17所学校,新建体育训练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公用经费、家庭困难住校生补助、中职助学等政策,实现了育人环境不断优化,教学质量和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规范普惠发展,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6%,比2010年增加12.5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15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级标准。高中教育快速特色发展,实施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工程,高考累计考入二表以上本科院校2678人,2015年高考二表以上入段率达到73.6%,比2010年增长22.3个百分点,实现五年连续增长。职业教育稳步健康发展,实施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累计培养1,000余名职高生,职高升学率达99%医疗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累计投入2.99亿元,建成协调发展的医疗保健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卫生信息化和医疗保障体系,有力推进了城乡卫生一体化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新建市中医院、益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所5个项目,改造升级7个乡镇卫生院。购进数字X线机、CT、核磁等现代医疗设备262台(件)。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相继晋升为二甲医院。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提高新农合保险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发展,参合率99.7%。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人。文广体事业全面进步。累计投入1.02亿元,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五大“文体惠民工程”建设,投资4000万元新建市民健身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文体设施更加健全,建成覆盖市、乡、村三级文体基础设施网络,并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开展骊马放歌、文化讲堂等文化活动50多场。广播电影电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累计放映数字电影5000场,实现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全覆盖。累计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00多次,年参加全民健身运动10多万人次,成功举办市十运会和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800人代表我市在省十三届全运会开幕式上进行精彩表演,群众文体生活日益丰富。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累计投入资金6.7亿元,帮扶下岗失业和失地农民再就业、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临时救助、养老保险等政策。就业和再就业稳步推进,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万人,年均增长16.4%,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36万人,劳务输出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 %以内;社会保险持续扩面,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2万人,覆盖面均达到95%;工资收入和住房公积金匹配比例大幅增长,五年累计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均增资2260多元,为离退休人员人均增资1543元,住房公积金匹配比例由5%增至10%。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日趋完善,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0%以上;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累计查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171起,为农民工等劳动者解决拖欠工资2302万元,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08元,年均增长11.7%民政事业长足发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工程,由解决基本民生向着力改善民生拓展。基本建立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临时救助为基础,以慈善援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城市低保对象2.7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由221元提高到500元,比2010年提高279元。农村低保对象0.4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3500元,比2010年提高230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纳入率98%,比2010年增加 2个百分点。养老服务机构从10个增加至27个。此外,科技、计生、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民政双拥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消防森防、安全生产、信访、治安综治等形势总体平稳。

                     

第四节  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承载能力再上新台阶

 

五年来,按照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发展定位,大力改造升级城市环境,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和形象及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成功迈进省级文明城市和卫生标兵城市行列。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保障性安居工程成效显著。累计投入55.1亿元,完成住房建设4万套。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52项,改造面积99万平方米, 是“十一五”期间的4倍;新建楼房面积429万平方米,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新建廉租房和公租房1733套、9.5万平方米,填补我市空白;改造农村泥草房及危旧房1.3万户,面积181万平方米,是“十一五”期间的2.3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74万平方米,累计3.7万户居民受益。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城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城市设施全面改造升级。累计投入5.2亿元,完成新建和改造“三供两治”、道路改造、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维修管护等工程35项,新增供热面积35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极大改善;新铺和改造供水管网8074延长米,城市供水系统逐步完善,天然气入户安装7366户,日供气量2万立方米,结束无管道天然气使用的历史;新建日处理生活垃圾240吨的垃圾处理场,新建占地3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场,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100%新建、改建道路20.8万平方米,市政道路“五横十一纵一环”框架基本形成;完成铁力公园升级改造、铁甲河景观带改造、滨河景观大道和西河步行景观桥建设,城市文化品位显著提高;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城市技防和数字化城管系统投入使用,城市功能和形象大幅提升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加快。新建改建农民住宅1465瓦化率87%水安全工程61,解3.6万人安全水,用自7.9万人,2010年增28百分点。重点开展29村的村内硬件设施建,建成6四星村和13个达标村产业新城一期3万平方米居民楼回迁入住,农村整体环境大为改观。

 

第五节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环境再展新面貌

 

五年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严守生态红线,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过去五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期。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累计投资8.11亿元,实施“天保工程”和“三北五期”工程,重点推进呼兰河流域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药瓶整治等工程。森林面积逐年增长。2015年,预计全市森林面积50.23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1.23万公顷。其中,市属林地面积2.2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378公顷,增长1.7%;森林覆盖率77.9%,比2010年增长1.88个百分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为全市76个行政村配备了垃圾转运车辆,回收农药瓶60多万个。生态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建设各类保护区8个,受保护地面积1780.47平方公里,新增受保护地面积806.98平方公里。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逐年增加,五年累计获得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4.08亿元。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5,省级生态村65个。污染防治和减排力度加大。累计投入污染治理资金4.1亿元,实施铁力、朗乡、双丰、桃山四个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铁力垃圾处理厂、铁甲河综合整治、铁力市水源地综合整治、宇祥热电除尘、脱硫等项目,累计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1557吨。累计投入4.5亿元,实施铁力市集中供热扩建工程,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54万平方米,拆除分散小锅炉68个。2015年,工业污染排放稳定达标率90%,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率70%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连续五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0天以上,区域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标准,呼兰河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声环境功能区标准。

 

第六节   发展活力加快释放,改革开放踏上新征程

 

五年来,落实中央、省、市改革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开放和创新步伐,加快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进程明显加快的时期。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工作力度,取消审批事项59项,暂停实施审批事项16项;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督导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稳步实施卫生、计生及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机构合并工作;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了医疗改革惠民进程;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改革,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有效整合资源,探索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试点,打造公平、公正的农村市场交易平台;全面启动厂办大集体改革。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采取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园区力量、落实部门招商责任等一系列举措,明确了10个招商方向和3个主攻方向,在重点产业链上组建了5个“尖刀班”,与哈市经开区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施专业队伍招商、网络招商和考察洽谈等方式相结合,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客商来访考察和洽谈日益增多,形成了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加大外贸企业扶持力度,外贸企业发展到5户。2015年,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427万美元,年均增长1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推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次性办结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监督检查,整治办事难、审批慢、乱检查、乱收费、勒拿卡要等问题,对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违纪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强化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确保市场公平竞争。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及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的判断。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国家出台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推进实施“互联网+”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将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宏观环境对我们十分有利。

从我省来看,省委、省政府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大力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政策对接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利用好铁力等一批具有区域功能特征和产业优势特点的园区,继续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带动所辐射区域经济发展,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从伊春市来看,伊春着力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和转型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实施“三大引擎产业”升级工程,要求铁力在全市当发展的龙头、转型的引擎,并全力支持铁力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支持铁力工业园区“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平台建设,将给我们注入强大的发展动能,铁力必将受益其中。

从铁力自身来看,我市处于全省中心位置、小兴安岭南麓,交通便利、生态良好、资源丰富。近些年,我们始终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形成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201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谋划和务实推进下,我市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具体举措更加明确,思想认识和发展观念更加统一,工作态度和信心决心更加坚定,形成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谋求跨越的良好氛围。而且,正在推动的互联网+”引发了产业发展方式、企业存在形式和群众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我们地处相对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缩小了区位劣势。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区域发展力量单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经济运行质量依然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比重较大、二产规模较小、三产不够发达,主导产业不突出;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释放,资源精深加工明显不足,骨干企业和支撑项目偏少;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不高,收入低、生活困难群体仍然不少,城乡发展不够均衡。

综合判断,未来五年我市既有重要发展机遇,又有困难短板,更有优势潜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条件充足,市场潜力巨大。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抢抓机遇、释放能量,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大跨越。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市重要部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树立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全面跨越赶超的进位意识、区域发展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改善民生,加强党的建设,当好伊春转型发展龙头引擎,加快建设富裕和谐幸福生态新铁力,努力跻身龙江中部经济强县,确保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原则

 

——以创新为动力,引领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推动思维思路创新、路径措施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以创新引领推动一切工作。

——以协调为要求,均衡发展。牢固树立全局意识,着力推动城乡统筹、产业多元、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一体建设,补齐短板,增强发展整体性。

——以绿色为追求,持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推进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鼓励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强市。

——以开放为手段,融合发展。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外埠资源、资本、技术和人才,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对外贸易、“互联网+”,扩大对外开放度,促进要素互通、发展共融。

——以共享为目标,普惠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不断增进群众福祉,实现整体脱贫,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发展。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第三节  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具体目标和指标:

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在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2018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县域前30名,2020年部分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县域前20名。产业发展优化升级,向更高水平迈进,农业更优,工业壮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集群。

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74亿元增加34.7亿元,达到108.7亿元,年均增长8%。其中,市属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53.6亿元增加25.2亿元,达到78.8亿元,年均增长8%;全口径财政收入由2015年的6.01亿元增加1.29亿元,达到7.3亿元,年均增长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74.8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22.9亿元增加12.3亿元,达到35.2亿元,年均增长9%;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51.1:17:31.9调整到2020年的41:23:36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整体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到2017年实现全部脱贫。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全面振兴,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7808元增加8358元,达到26166元,年均增长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360元增加5332元,达到16692元,年均增长8%;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3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每年新增就业人数20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4.5 %以内;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人均住房面积由2015年的32平方米增加3平方米,达到35平方米;人均公用绿地面积达到50平方米;城市化率达到74.3%,燃气普及率达到7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

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引领社会主流,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2020年,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控制率3%以下。

生态文明建设明显进步。绿色生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逐渐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存量,有效控制增量,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2020年,城镇垃圾、污水收集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10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由2015年的3.57%降低到 3.6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二五”削减3%,其中化学需氧量削减5%,氨氮削减4%,二氧化硫削减2%,氮氧化物削减1%耕地保有量达到60300公顷;森林蓄积量501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8.2%

深化改革取得重要成果。行政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改革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区域合作持续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第四章  空间布局

 

按照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立足我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实际,优化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以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相结合, 构建我市域内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通过三类空间的合理布局, 形成统领我市长期遵循的空间开发调控蓝图。

 

第一节  构建三大功能区块

 

包括以中心城镇铁力镇为核心的城市功能区及产业集聚区;以朗乡、桃山为主的东部生态旅游区;以双丰、王杨、年丰、工农为主的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城市功能区及产业集聚区

划分依据: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及一定规模开发园区。

区域分布:以中心城区铁力镇为核心,包括双丰镇、桃山镇、朗乡镇和年丰乡、工农乡、王杨乡政府所在地。

功能定位:以城市核心铁力镇作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引领县域发展,承担龙江中部点状中心城镇职能。在此基础上,选取发展条件较好、能带动周围区域发展的六个乡镇政府所在地,作为城市功能和产业集聚范围内的发展重点。按照集中布局、据点式开发、禁止成片蔓延扩张的原则,遵循核心镇、重点镇、一般乡的顺序安排用地布局。

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划分依据: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集镇和村庄。

区域分布:包括王杨乡、年丰乡、工农乡(西部)、桃山镇(西部)及双丰镇(部分),面积1,239平方公里(含铁力农场面积23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22%

发展定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使用,协调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布局,在中心城镇组团之间保留连片、大面积农地、水面、山体等绿色空间,推动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绿色、集约方向发展,促进生态功能完善和生态农业发展。

东部生态旅游区

划分依据: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的地域,以自然生态为主,包含一些零散分布的村落。

区域分布:朗乡镇、桃山镇、双丰镇(部分)及工农乡(部分),包括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及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面积5,09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9.13%

发展定位: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管制要求进行合理开发、保护与利用。重点实施森林保护与恢复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建设、耕地保护及建设、水土保护及建设和工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六大保护工程”。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风能和光能)、木材精深加工、森林食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建设铁力、桃山、朗乡三大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以依吉密河、呼兰河、巴兰河为主的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带。

 

专栏1:“三大功能区块”的带动型体系

城镇等级

城镇名称

职能类型

主要发展方向

功能分区

 

核心镇

 

铁力镇

 

综合型

森工、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绿色食品、交通、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商贸、现代物流、生态旅游服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

 

城市功能区及产业集聚区

 

 

 

重点镇

朗乡镇

 

资源加工和旅游型

 

 

森工、农林绿色食品加工、商贸、生态旅游服务。

 

东部生态旅游区

 

桃山镇

双丰镇

资源加工和交通型

家具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农林生物质开发、交通运输。

 

 

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般乡

年丰乡

 

农副产品加工及观光农业型

 

绿色食品加工、粮食加工、生态北药、农业观光、民俗旅游、商贸。

 

工农乡

王杨乡

 

第二节  打造“一区两园”经济主阵地

 

规划范围:包括铁力工业园区,即“一区”;铁力和双丰产业园,即“两园”,总体形成“一区两园”经济主阵地。

发展定位:以铁力工业园区作为全市产业集聚发展核心,以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农林绿色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与新技术、制药等产业为重点,发展资源优势明显、带动性强、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新型加工业和物流商贸产业,推进园区提档升级,打造城镇产业集群。力争将铁力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级承接生态经济开发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立足双丰地区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发展优势。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双丰产业园,打造铁力西部经济增长极。将双丰产业园建设成集家具生产制造、商贸物流、研发一体化的产业园,带动周边、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家具产业聚集地,成为引领家具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第三节  形成网状经济体系

 

规划范围:包括铁力市7个乡镇76个行政村,辐射域内“四局一场”。

发展定位:以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重点,认真落实我市总部经济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出台物流、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围绕全市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促进新业态与优势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内外相连的网状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第五章  坚持创新发展,建设富裕铁力

 

牢固树立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全面跨越赶超的进位意识,坚持以创新创业为引领,着力提升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当好伊春转型发展的龙头引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打造铁力转型发展升级版。

 

第一节  发展园区经济,壮大工业规模

 

落实“林区工业林外发展”总体要求,高举工业兴市旗帜,把工业发展摆在县域经济的主导位置,大力推进园区建设,打造伊春转型发展载体,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形成小兴安岭钼产业集群、绿色生态食品产业集群、北药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着眼城市整体发展和园区长远发展,科学规划发展铁力工业园区,打造全市经济发展的集聚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实验区、城镇化建设的带动区,建设比较优势突出的龙江中部特色经济开发区,努力向晋升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目标迈进。加强园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力争到2020年,工业园区新建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

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坚持资源引导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区域和周边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和技术为核心,严把产业类别、环保、投资、用地等关口,着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专业产业板块。加强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到2020年,落户工业园区企业50个,投资额50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创新园区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转变观念,从适应发展的角度创优园区体制机制。继续调整园区机构,增加力量,优化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强为企服务,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步入自我融资、自我发展、自我扩张的良性轨道。采取联合、兼并、重组、整合等方式,规划发展双丰产业园,优先扶持我市规模较大、发展前景良好的家具生产企业入住双丰产业园,使其尽早成为铁力地区的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与产业链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园区为依托,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依靠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扶持服务,做大做强食品及林下产品深加工、医药、矿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现有企业改造升级,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集团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不断做优存量、扩大增量,推进工业发展升级,构建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化体系。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8.2亿元,年均增长12%。其中,市属工业增加值达到11.6亿元,年均增长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2%。其中,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达到1.4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1.2亿元,年均增长10%。

专栏2:工业产业项目

北药开发:平贝母种植基地及加工、北药种植基地建设、北药提取物加工蓝莓花青素提取技术开发、北药种植及深加工、鹿茸养殖及精深产品加工、刺五加加工种植基地、灵芝孢子粉加工。

食品及农副食品加工:粮食加工仓储、贵森蜂业扩建、绿色马铃薯深加工、朝鲜风味辣白菜加工、脱水蔬菜和速冻食品加工、畜禽系列肉制品加工、山野菜系列产品深加工、食用菌种植及深加工、即食型山特产品深加工、冷冻饮品加工、坚果系列产品深加工、豆制系列产品加工、米果系列产品加工、年加工2000万穗速冻甜玉米、大豆功能因子提取、甜叶菊糖及系列产品加工、玫瑰精油及系列产品加工、黑加仑种植及加工、蓝莓种植基地建设及深加工、优质矿泉水开发、50万吨/年山泉水生产、双蓝种植及深加工、玉米深加工、浆果种植及深加工。

木材精深加工:家具园区建设、秸秆人造板加工、实木家具生产、龙乡集团模压板生产线改扩建、古典吉他生产。

矿产开发及加工:氧化钼、钼铁加工、钼板、棒加工、钼粉加工、钼化工、超细粉喷钼剂生产、玉石系列产品加工、石墨电极生产、爱林玉矿加工。

 

第二节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和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按照市场化导向、绿色有机化方向、品牌化战略、精细化发展思路,注重提高品质、降低成本,优化结构、转变方式,努力把农业做精做优做出特色,推动现代农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依托良好生态优势,做足绿色农业文章。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发展绿色有机农作物,加强农业知名品牌培育,重点打造绿色水稻等原生态品牌,增强农业竞争力;积极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优化种植业结构。2020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45.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总数突破35个;粮食总产量实现39.2万吨,年均增长2%推进“两牛一猪”、肉鸡等畜禽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扶持发展特色养殖,构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2020年,新增各种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5个,规模化饲养比例达到95%,畜牧业产值达到20亿元。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创新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伊春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和农业改革“试验田”,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谋划争取建设重大水利项目,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和灌溉工程建设。2020年,续建5个万亩以上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新增灌溉面积8.05万亩。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农业机械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202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年均增长0.5%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工程,加快农业科技化。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9%,年均增长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施“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农业“三减”行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施用有机肥面积达到40%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2020年,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发展到25家,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到20个以上,7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规范社的标准。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20年,土地规模经营45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流转面积40万亩。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意识。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领域,持续开发农业潜力。实施“互联网+农业”,发展农业物联网,推进网上销售、精准农业、质量溯源监管,促进农产品既“种得好”更“卖得好”。202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43.9亿元,年均增长3%。其中,市属农业增加值达到29.6亿元,年均增长3%

 

专栏3:农业产业化项目

农田设施建设:水田重点区域建设、亿亩高产农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设施蔬菜小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田设施化建设、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土地整理、吉松土地整理及水利建设、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改造、水稻浸种催芽间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重大病虫害防控、省级农产品示范县建设、土壤肥力建设和耕地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农田道改造、水田项目县建设。

水利设施建设:水土保持执法能力建设,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小白河朗乡段防洪治理,安邦河卫国段防洪治理,山洪沟治理,工业园区供水水源地建设,北关、南关及小白河水库建设,五龙山水库清於,呼兰河河道改造,年丰水库下游衬砌,王杨、桃山、北关、安邦河、东方红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建设村、长富村、爱国排水干渠建设,橡胶坝建设,凌云山塘坝建设,王杨渠首拦河闸除险加固,涝区治理,抗旱应急水源建设,侵蚀沟专项治理,防洪固堤建设。

种植业:农机、种植合作社建设,北方寒地浆果建设,桃山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建,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油料牡丹建设,温室大棚建设,黑豆果种植及深加工,平榛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

养殖业: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改扩建、朗乡镇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富达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林下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奶牛标准化养殖场改扩建、年丰宏发肉牛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肉牛标准化养殖场改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建设、肉羊养殖场改建、肉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蛋鸡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蛋鸡养殖场改扩建、水貂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双丰镇千只貉子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鹿规模化养殖场改扩建、梅花鹿养殖项目。

 

第三节  做优第三产业,繁荣城乡经济

 

坚持拓宽领域,创新模式,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推进第三产业提速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打造小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前哨”、哈尔滨“后花园”发展定位,立足南四局旅游资源,做好整合开发文章,促进旅游资源向旅游经济转变。寻求与中青旅、港中旅等传统龙头企业及携程、途牛等互联网旅游企业合作,引进大型企业和专业团队,加强旅游整体形象设计和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旅游信息咨询平台,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突出区域特色,加快构建以食、住、购、娱为主的铁力旅游接待中心,以戏水滑雪、森林养生、科普修学为主的日月峡日月同辉风情小镇,以森林穿越、狩猎探险、温泉疗养为主的桃山温泉狩猎小镇,以登山漂流、石林观光为主的朗乡最美月光小镇旅游空间布局,把旅游业打造成全市重要支柱产业。2020年,建成铁力旅游接待中心,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0万人次,总收入13亿元。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整合商业资源,提升传统商贸业,引进知名大型连锁商场、超市、餐饮、快捷商务酒店入驻铁力,繁荣活跃经济,提升城市品位。

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整合物流资源,打造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群,加快仓储、货代、联运、快递、集装箱和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业发展,注重吸引高水平物流企业,形成快捷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搭建经济发展物流通道。

优化发展金融保险业。引进商业银行,扶持中小贷款融资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改善信用环境,增强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到2020年,引进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公司和民营银行各一家。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重点发展养老、医疗保险,完善商业和个人信贷保险。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咨询、服务外包等服务业。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1.6亿元,年均增长12%

 

专栏4:现代服务业项目

旅游业:农业采摘园建设、皇经楼森林公园建设、东方红水库建设、年丰朝鲜族民俗村建设、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建设、蓝梦庄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万松岩峡谷景区建设、龙乡湖水库景区建设、巴兰河新邨建设、桃山庄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林中园红松原始林公园建设、桃山国际狩猎场建设、平顶山高山滑雪及空中花园游览建设、卧龙山庄建设、森林科普生态园建设、东方红水库水上乐园及民俗村建设、朗乡石林开发建设、达里村旅游村建设。

流通服务业:储粮设施建设、龙乡电子商务创业服务基地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

 

第四节  强化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把招商引资摆在决定未来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壮大三次产业规模的重要途径,借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专业招商队伍和全民招商相结合,加大招商力度,提升招商质量,形成全民招商氛围,以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实现突破。坚持围绕10个招商方向主动出击,围绕食品及林下产品深加工、医药、矿产品深加工三大招商主攻方向精准发力,围绕钼、水等资源优势,着力引进一批优势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坚持抓大不放小,紧盯行业领军企业,争取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建厂、控股经营、合资合作,在把住环境关、土地利用关、财政贡献和就业关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各类型项目,形成大项目支撑、小项目遍地开花的局面,增加经济活力。坚持拓宽思维招商,积极引进总部经济、信息通讯、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实现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117亿元,年均增长10%

 

第五节  推进“双创”,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开创发展新局面、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发挥创业贷款促进作用,努力降低创业贷款门槛,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鼓励实业家创办企业,扶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以创业增活力、促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促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引导更多民众发展网商、微商、众创、众筹等新型创业模式。加强与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京东商城等互联网企业协作,支持引进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运营中心。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引导企业、人才集聚,积极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壮大民营企业规模,发挥其稳增长、促创新、增就业、扩税收重要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实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建设专利优势企业,健全科技创新体系。2020年,科技在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5%

 

第六章  坚持协调发展,建设和谐铁力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增强发展协调性,提高协调发展能力,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统筹打造铁力协调发展增强版。

 

第一节  深化区域合作发展

 

牢固树立区域“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地方与“四局一场”深入融合,提高区域共建共享水平。坚持规划引领,立足伊春全局,从区域实际出发,完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政企规划相互衔接,推进区域科学发展。坚持联合共建,根据各自地域特点、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打造重点产业,形成比较优势,推进错位发展。坚持“局镇”共建,联合推进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整合区域资源,提高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完善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联席会议、定期协调沟通等工作机制,加强交流联系,推动区域发展取得实质成效。

 

第二节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建设一体化,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提高城镇化水平。

科学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加强统筹规划,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家级卫生城、园林城,打造龙江腹地名城。推进城市道路、水电气热源网建设、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促进“三供三治”工程升级,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十三五”期间,新建日处理2万吨水处理厂,城区新增供热能力260万平方米,天然气入户安装2万户,扩建2万吨污水处理厂。深入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提升城市形象。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10平方米。统筹推进城市棚户区、铁路行业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既有建筑改造,持续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秩序。

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以乡镇和中心村为重点,科学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长效投入机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持续整治农村环境,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部门帮建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落实户籍制度改革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稳步推进农民市民化。2020年,建成6个省级高标准村。

着力建设智慧城市。加快促进通讯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促进提速降费,推进光纤到户和宽带乡村工程,为“互联网+”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城管、智慧旅游,加快城市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城市。2020年,实现免费WIFI全城覆盖,宽带设施农村全覆盖。

 

专栏5:基础设施项目

城乡建设:城区给水改扩建、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城区雨水管网建设、城关镇区天燃气建设、城区热源及热网改扩建、铁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给排水建设、城区道路改扩建、城市绿化及园林景观、房地产建设项目、双丰火车站前文化广场建设、双丰公园建设、桃山镇站前广场改造、棚户区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城镇美化亮化工程、桃山镇公交停车场建设、城镇园林绿化及公园广场景观建设、双丰产业园基础设施改扩建、既有建筑保温装饰改造、城区道路新建、城区市政公园改造、公交站亭建设。

新农村建设:村级道路建设、乡级公路路网改善工程硬化改造撤村并屯的农村公路、小桥拆除重建、新建呼兰河跨河吊桥建设、贫困林场建设、农村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光明新村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泥草危房改造、农民体育和科技广场建设、年丰乡东河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

 

第三节  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着力建设文化强市。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传承林区创业精神、马永顺精神,弘扬新风正气,提高城市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加强文化人才培养,重视铁力抗日斗争史研究,创作更多文化精品。加强文化开发和文化交流,打造象棋之乡、合唱之乡、排球之乡,提高铁力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科技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促进文化资源共享。2020年,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发展体育事业,倡导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好主流声音,强化对内鼓劲、对外宣传。完善新闻发布工作制度,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传播正能量。

 

第七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铁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省主体功能区战略,认真落实《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优势,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打造铁力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升级版。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全面落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划定并坚守森林、湿地、植被、物种四条生态保护红线。坚决落实国家停伐决定,完善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和经营力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提升森林防火和控灾减灾能力。推进实施“三北”五期工程,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绿化造林,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2020年,完成增补林地任务1,580公顷,增加森林面积3,151公顷。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重点小流域建设与保护。立足区域资源和地域特色,以自然恢复为主和“天保”工程为依托,全面实施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林区生态恢复及治理等工程。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提档升级,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保护好“铁力·绿色生态家园”这张名片。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与秸秆综合利用,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2020年,全市受保护地占国土总面积28%,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专栏6:铁力市重点保护地域名录

                                                   单位:平方公里

序号

  

级 别

保护区面积

 

1

桃山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级

1000

原桃山林业局野生动物饲养狩猎场自然保护区省级在公园内,面积215

2

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级

297.1

 

3

朗乡森林公园

省级

22

 

4

桃山地质公园

国家级

7.07

悬羊峰国家地质公园

5

铁力花岗岩石林地质公园

省级

9.8

朗乡石林

6

朗乡自然保护区(原麝自然保护区)

省级

334.5

林中园森林公园在保护区内面积6.5.

7

呼兰河源头自然保护区

市级

20

 

8

依吉密河源头自然保护区

市级

90

 

 

合 计:

 

1780.47

 

 

第二节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引领计划,支持绿色清洁生产,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体系。整合现有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引进无污染生态环保产业,建设一批科技型、外向型、环保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打造具有区域功能特征和产业优势特点的绿色产业园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改善城乡居民绿色环保居住环境。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北药种植、清洁能源利用等产业。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既有林蛙、平贝、五味子三大地理标志产品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北药种植及加工基地,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促进健康养老和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发展,构建现代林中经济产业新体系。

 

第三节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落实国家大气、水、土壤三大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国民经济绿色化、国土空间功能化、保护环境法治化、环境供给市场化、决策监管科学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战略,保护好碧水蓝天。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切实解决环境民生问题,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推进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开展呼兰河、依吉密河、安邦河、朗乡半圆河流域污染防治,保护好水资源;加强机动车尾气合格环保标志管理,加快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机动车;推广使用清洁燃料车,扶持公共交通使用清洁能源,提倡绿色出行;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倡导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推进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到2020年,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渐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流域水质控制在国家三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将我市建设成为生态优良、产业优化、环境优美的绿色环保家园。

 

专栏7: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项目

生态建设:种质资源保护、“三北五期”工程、苗圃改造、中幼林抚育、低质林改造、信息化和数字化苗圃管理系统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

环境保护:朗乡水源地保护工程、桃山水源保护区、安邦河源头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五味子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建设、呼兰河源头保护区建设、双丰野生五味子保护区建设。

污染防治: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城区污水厂剩余污泥处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群英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葵花药业集团(伊春)有限公司污水站改造项目、铁力垃圾焚烧处理工程建设、乡镇垃圾厂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及配套设施、农村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工程、城乡热电厂脱硫脱硝综合改造。

环境整治:朗乡河综合治理、朗乡半圆河和西南岔河综合治理、桃山石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朗乡西南岔河综合治理、桃山矿山护坡环境治理建设、废弃农药包装物治理、呼兰河沿岸71个村屯垃圾处理工程、生态移民建设、畜禽污染治理、呼兰河治理工程续建、农村垃圾转运站建设。

 

第四节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把削减和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健全完善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境监测监察。推进工业行业治污减排,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改造工程建设,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率先落实我省加强燃煤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推进城镇集中供热企业使用高品质煤炭及清洁燃料。2016年完成宇祥热电公司的2台锅炉改造,减少低质煤使用51%2017年完成宇祥热电公司2台锅炉和桃源热力3台锅炉改造,全面完成低质煤改造任务。加强城镇煤烟型污染治理,在城市建成区80%的区域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进分散燃煤小锅炉集中供热并网改造,推广使用燃气、电等清洁能源,2016年淘汰燃煤锅炉15台,其余分年逐步实施,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八章  坚持开放发展,建设活力铁力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牢固树立开放包容意识抓住我省建设“龙江丝路带”历史机遇,提升开放程度,开拓发展空间,努力形成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打造重点领域改革和持续扩大开放增强版。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把握中央、省关于改革的大政方针,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以改革剔除积弊,创新工作,理顺机制,最大限度增加发展活力。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整合职能相近机构,突出区域发展特点及时代特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优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体制,以及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公益服务体系: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探索农村产权制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支撑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及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继续加强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统筹推进财税金融、林业、文化、商事制度、市场监管机制等各领域改革。2020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第二节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抢抓沿边开发开放机遇,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利用处于哈尔滨2小时经济圈的有利条件,借助绥满通道、哈欧铁路便利,加快发展以对俄对欧出口为主要目标的劳动密集型、建厂成本敏感型的外向出口加工企业,发展以家具等资源深加工为主的“两头在外”企业,扩大对外贸易,逐步向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融入。利用中俄博览会、伊春森博会等展会接洽机会,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宽对外交往渠道,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发展。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15年的1427万美元增加393万美元,达到1820万美元,年均增长5 %

 

第三节  加快发展“飞地经济”

 

依托铁力工业园区的载体优势,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实现区域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飞地经济”加快发展,提升对外合作发展水平认真落实异地招商引资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域内及域外组织、个人的积极性,吸引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铁力集聚,开创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共赢发展的新局面。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大企业、大集团的联系协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市经济走向聚集发展、集约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大对外宣传与营销力度,促进本地特色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外销,做好互联网经济这篇大文章。

 

第四节  提高基础设施联通水平

 

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加强信息、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对外开放的互联互通。立足我市处于黑龙江省沿边开发开放带动区的优势,在全省交通大格局中,争取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谋划实施跨区域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哈佳铁路提速工程项目,推进铁力火车站区域改造、桃山旅游线路道路升级改造、乡级路网改善、撤村并屯的农村公路改造、年丰大桥拆除重建等,拓宽内外连接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省内外各区域,辐射全省的交通运输网络,切实解决不联不通、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等问题,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第五节  用足用好上级政策

 

围绕国家和省出台的重大政策举措,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和市场风向及产业发展趋势,抓住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深入发掘我市经济社会需求潜力,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做到每个政策方向、每个产业导向都有项目与之对应,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和政策预研预判力度,备好用好政策工具箱。主动对接,争取支持,合力推进。紧紧围绕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扶贫开发等重点领域,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转型发展,促进开放发展。

 

第九章  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幸福铁力

 

牢固树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理念,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引导资源配置向社会民生领域倾斜,不断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贫有所扶、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促进发展成果普惠群众、全民共享,让全市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打造铁力民生及社会事业升级版。

 

第一节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推进、精准落地、因人因地施策的五个原则,以全面推进12个贫困村整体脱贫为重点,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持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加大对贫困村就学救助力度,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将符合政策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集中改善路、水、电、垃圾处理等设施,加快贫困村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政策,争取国家、省扶贫项目。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健全定点扶贫机制,力争提前实现脱贫目标。

 

第二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坚持以“教育竞争力伊春争鼎、省内争先”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争取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现代化教育程度,办学水平基本满足现代化教育的迫切需求,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新建1所公办幼儿园;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打造市一中省级示范高中名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视发展职业教育。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完成率达到100%,职业教育培养1000名职业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立足区域长远发展,稳步推进区域教育并轨发展。

 

第三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坚持科教兴医、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方向,推进“健康铁力”建设。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医疗技术精尖化发展、中医院特色化发展,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引进高水平卫生人才。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建设,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统筹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整体发展2020年,全市76个行政村卫生所全部实现标准化,6个乡镇卫生院全面升级,“医联体”合作模式全面建立,域内患者就诊率达到95%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免疫计划,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建成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网络监管平台。

 

第四节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及基层基础平台建设。加强就业培训,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就业,支持灵活就业。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引领计划,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帮助困难人员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机制,形成就业工作合力。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以让每个人享有托底保障为目标,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会保险持续扩面,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夯实基础。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施社保卡制度。着力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构建救助制度体系,更好发挥托底线作用,对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提高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织密群众生活保障网。

 

第六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提高人口出生质量。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行医养结合式养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提高养老社会化产业化水平。2020年,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60张,80%以上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权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2020年,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总数达到100张。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专栏8:社会事业项目

文化教育:乡镇影视城建设、文化产业园建设、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市民健身中心续建、市民建设广场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公办幼儿园建设、六所中小学跑道及足球场建设、市一中教学楼建设、市一中塑胶跑道及足球场建设、市一中学综合报告厅及心理咨询室改建、市直寄宿制小学建设、幼儿园改造、“人人通”平台建设、教学管理及资源平台建设、电钢琴教室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建、结核病防治所新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村级卫生所建设、双丰镇双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服务体系建设、体检中心建设、林业职工医院建设、公共卫生平台信息化建设、市爱心养护中心改建、市人民医院移址新建项目。

社会保障:敬老院建设、市中心敬老院消防设施改造、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市行政综合服务中心续建、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老年森林养生福利院、桃山镇政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改建、殡仪馆改建项目。

 

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共识,汇聚力量,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

 

坚持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构建“五型”党建工作格局,加强机关、农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党内各项规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广泛凝聚发展合力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关键作用,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各方力量,积极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的能力,激发全市人民的主人翁意识。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群团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政协围绕中心创造性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第三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干部专业化素养和整体素质。坚持科学选人用人,牢固树立“崇尚实干,有为才能有位”的干部导向,打造“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队伍。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合理梯次架构,确保干部有资源有活力。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创建学习型、发展型、创业型领导班子,增强各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调动各级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四节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创新培育和引进人才的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优秀专业人才引进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创新创优人才及有突出贡献创新人才奖励办法,搭建体制内有活力、体制外有施展的舞台,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环境。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围绕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引进紧缺人才、高端人才,不断壮大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五节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坚持创优发展环境,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好保障。增强服务意识,加快一站式办公,提高办事效率,打造高效政务。坚持项目建设领办代办制,严格落实招商引资等各方面优惠政策,打造创业洼地。注重诚信建设,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强化个人诚信。推进服务环境治理,整治司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等问题,整治懒政、怠政和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优良发展环境。

 

第六节  推进法治铁力建设

 

加强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加快法治铁力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在法治轨道上开展一切工作。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大禁毒基础设施投入,落实司法体制改革要求,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全民普法,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落实公安体制改革要求,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安工作和和公安队伍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公安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公安执法公信力。

 

第七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行使权利、解决纠纷。坚持依法治访,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标准化水平,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化“平安铁力”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合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依法强化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群众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性好转。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团结全市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