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铁力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 铁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2-02-10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浏览量:3

                             


 

(201227日在铁力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铁力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裴志春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实现59.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7%,同比增长11%,其中:市属生产总值实现4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2%,同比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7.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4.7%,同比增长49%,其中: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0.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同比增长31%;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3亿元,完成年预算的127.53%,同比增长47.17%

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十八项重点工程”有序实施,宇祥热电新建热源、智远彩钢钢构、瑞德选矿厂、三禾制药新建、液态豆乳加工、保护性耕作、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安邦河渠首、吉松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道路格式网、建设大街楼体立面装修、公办幼儿园、标准化学校(一小学、四小学)建设、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工程、农村饮水改造、铁甲河绿化工程、城市标准化社区、医疗资源整合等项目中,已有16项工程顺利完成;2项跨年度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工业经济发展增速加快。谋划并建设了铁力工业示范基地,投资8,000余万元,完成一期规划区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建设了园区服务平台2,199平方米、换热站和配电室500平方米、沥青混凝土道路98,508平方米、人行道13,440平方米,管廊4,261延长米、供热管网7,461延长米、给水管网5,300延长米。同时,已有 5个项目成功进驻。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12.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8%,同比增长 10.1%,其中:市属工业增加值实现11.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 110.4%,同比增长13.6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实现32.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1%,同比增长13.4 %;利税实现1.5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实现4.8亿元、9.9亿元、0.62亿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3.2 %108%112.7%,同比增长分别为17.2%13.5%12.7%

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科技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市属农业总产值实现23.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1.7%,同比增长11.3 %;农作物播种面积76.1万亩,比上年增加1.1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1.1万亩,玉米播种面积13.1万亩,大豆播种面积20.3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55万亩;粮食总产量32万吨,同比增长8%

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强了景区规划和项目建设,改善了宣传形式和管理方式,组织开展了首届“悬羊峰杯”越野摩托车场地赛和自驾游活动,提高了铁力旅游知名度,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荣誉称号。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63万人,旅游收入实现9.3亿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6.5%119.2%,同比增长分别为14.9%38.3%。畜牧业奶牛存栏2.29万头,生猪饲养量33.5万头,家禽饲养量1,350万只,分别同比增长19.5%5.85%5.49%。各类养殖大户发展到240户,养殖专业户达到930户;养殖基地发展到11个,规模化养殖小区达到67处。绿色水稻面积发展到 36万亩,有机水稻面积发展到1万亩,绿色粘玉米面积发展到1.7万亩,食用菌总量450 万袋。北药业加强了基地建设,五味子人工种植面积2,517亩,绿色人参种植面积 585亩,平贝母留存面积3,700亩。清洁能源业风电开发有了新进展,马鞍山风电场现已完成建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朗乡西山和五花顶子山风电场正在进行项目核准。矿产业稳步发展,完成铁力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初审及矿产勘查区位置的设定,二股三林班铁矿已进入试开采阶段,鹿鸣钼矿采选项目已通过省级用地预审,并报国土资源部审批;积极谋划了鹿鸣钼矿深加工、东风铁矿加工、二股东山铁矿开发、铜有色金属矿加工、石墨矿开发等矿产项目,为我市矿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招商引资和对上争取成效显著。加大招商引资和对上争取工作的力度,全年招商引资(产业项目)3.5亿元,同比增长39%;共对上争取到位资金5.81亿元,同比增长11.85%

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实施科技推广项目12项、攻关示范项目10 项。文体事业成果丰硕,“三馆”已正式投入使用,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文艺创作、书法绘画、对外文化交流、精神文明创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投资4,571万元,完成了中心示范幼儿园新建、一小学和四小学教学楼扩建、双丰和王杨中心校宿舍食堂建设、五所学校场地硬化、二所学校实验室、阅览室和功能教室完善等12个教育项目建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600分以上22人,比上年增加13人,增长率达144%;二表以上共进段410人,超额完成伊春市下达的400名高考指标;第二中学被批准为“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实验学校”。卫生事业有了新成就,稳步推进了医改工作,完善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7%;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巩固和加强,投入1,612万元,购置了医疗设备,市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医疗机构的认定,并获得“全国百姓放心优质示范医院”、“全国百佳优质服务品牌医院”荣誉。进一步强化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5‰。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有了新进展,城镇新增就业3,61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15个,培训各类技能人员414人,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民政事业屡创佳绩,投资285万元,建设城市标准化社区2个,达标社区综合服务站1个,农村样板社区2个。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省社区建设工作十佳县(市)”、“全省养老服务达标单位”等荣誉称号。环保工作取得新成绩,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村2个,伊春市级生态村5个,省级和市级生态村已达54个。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加强“三供两治”项目建设,投资7,000万元完成供热热源扩建,投资6500万元完成供热管网改造,投资4,200万元完成城市污水治理工程,投资2,100万元进行了城市天然气工程建设,投资686.4万元完成铁甲河治理及绿化亮化工程,投资1,165.9万元,完成8条道路格式网工程建设及2条道路人行道铺装和亮化工程,投资1,200万元改造了建设大街两侧28栋楼房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投资130万元,完成粉厂铁路立交桥下引道建设。全年共建设棚改项目13项,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新建配建266套廉租住房全部竣工。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71  元,完成年计划的101.5 %,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7,905元,完成年计划的106.3 %,同比增长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亿元,同比增长17.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6亿元,同比增长19.6%;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8,501人。

总体上看,2011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低,经济实力不够强;二是特色经济、支柱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三是工业经济缺少大项目支撑,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较少,新产品开发比重较低,发展能力不强;四是群众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计划实现66.4亿元,增长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实现48.7亿元,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划实现16.5亿元,增长17%;全口径财政收入计划实现3.53亿元,增长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划达到10,50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8,850元,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为确保全年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努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着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调结构为重点,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和特色农业。绿色水稻面积发展到37万亩、有机水稻2万亩、无公害蔬菜9000亩,绿色和有机粘玉米种植1.8万亩;大力发展森林食品产业。食用菌产量达到480万袋,人参留存面积585亩,平贝留存面积3700亩,五味子种植面积2,517,鹿饲养量5,000头。继续壮大养殖业。以奶牛、肉鸡、生猪三大产业为重点,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的提升。奶牛存栏发展到2.5万头,生猪饲养量发展到 36万头,家禽饲养量发展到1,400万只;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4,300人,实现劳务收入1.7亿元。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新品种、新技术与农民零距离。继续实施国家高产创建、共建一片示范田等农业项目,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以九河泉(水田)农机合作社建设为代表,进一步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规模化、专业化,A级以上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38个。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借鉴和推广“吉松经验”,科学编制全市村屯总体规划,完善中心村的功能,因地制宜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重点争取和推进场县共建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场县共建农机合作社、场县共建蔬菜产业园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同时,积极争取铁力农场盛中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双丰局益民奶牛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2个项目,帮助四个森工局申报农业建设项目,共享绿色水稻基地的绿标和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向四个森工局开展科技培训,加快区域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2012年,市属农业总产值计划实现26.8亿元,同比增长12%,粮食总产量计划达到33万吨,同比增长4%

(二)着力发展现代化工业,努力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以铁力工业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快我市工业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步伐。加快完善铁力工业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和功能,全力推进已经落户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确定 2012年工业园区引进开工项目不少于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4个,促使工业园区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和知名品牌上实现重大突破。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园区优惠政策,吸引大集团和战略投资者落户园区。加强工业基地“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努力将基地建设成功能完备、机制灵活、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新型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伊春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示范区。着力推进木材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山特产品加工、生态制药、新型建材等产业的发展,大力扶持能够增加就业、提供财源、环保利民的产业项目。着力提高工业企业技术水平,支持和帮助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计划实现14亿元,增长12%,其中:市属工业增加值计划实现12.8亿元,销售收入37.4亿元,利税1.78亿元,分别增长12%15.5%13.3%

(三)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拉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开发、社会参与、区域合作的方针,多层次开发生态旅游精品项目,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大力开拓客源市场,不断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速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和旅游城市的建设步伐,打造伊春南部旅游的集合区,把铁力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加快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铁力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日月峡滑雪场基础设施、日月峡老年社会福利院、伊春创业精神主题公园、爱林山庄暨马术俱乐部、龙乡湖水库景区、万松岩景区、桃山局三星级宾馆、悬羊峰景区二期工程等九个项目建设。围绕旅游开拓,强化宣传促销工作。做好旅游形象和品牌策划,增强游客对铁力旅游认同感,以形象和品牌吸引市场。按照建设“大景区、大品牌、大市场”的思路,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活动进行整合包装。继续开展专项促销、主题营销、网络营销、联合营销,不断构建铁力旅游宣传的立体平台,提高铁力旅游在省内、国内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围绕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的专项治理,做好规范市场、协调服务、强化安全等方面的工作,落实和完善各种旅游安全制度,努力营造“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关注旅游服务质量、人人关心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2012年,区域旅游接待人数计划达到168万人次,增长3.5%,旅游收入12.8亿元,增长37%。同时,加快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业,以及商贸、家政、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全面繁荣。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计划实现18.8亿元,增长16%

(四)着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对上争取工作力度

认真组织实施好“天保二期工程”,特别是要抓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实施和政策落实工作,透彻研究国家相关政策,积极收集储备一批经济社会发展大项目,尤其是要谋划一批规模较大的产业化项目、财源支撑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搞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全市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对上争取工作,把对上争取工作纳入部门重要工作日程,谋划和包装好项目,主要领导要亲自跑省进京,全力以赴搞好对上争取工作,抓出收效。要继续加强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天和纺织新建5万锭纺纱、张玉梅农机公司新上插秧机组装、琦峰管业新建保温管、集佳牧业迁建、林城公司速冻食品生产、瑞德矿业选矿厂、宇翔热源扩建、三禾制药新建、液态豆乳加工、宝运水泥粉磨生产线改造等项目建设。同时着力抓好惠及民生的全市重点工程建设,落实市级领导包扶项目责任制,将重点实施项目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并确定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五)着力加快招商引资,提升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水平

围绕我市现有资源和优势特色产业,在全市掀起招商引资热潮。抢抓政策机遇,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实施重点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做好项目组织与推介,努力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关联度高、功能性强、支撑作用大的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项目,调整引资结构,提高引资质量。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精心组织好哈洽会、伊春小兴安岭森林节等重要会展活动。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合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促进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积极引导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用足用好各项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努力扭转外贸出口下滑局面。2012年,计划招商引资4.2亿元,同比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350万美元,同比增长17%

全面深化“1+5”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联合区域内的“四局一场”,围绕“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新农村(新林区)建设和民生改善”四大系统工程,确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布局,整合资源和产业优势,推进项目建设,共同开发市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稳步发展。加强对“四局一场”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在项目建设、行政审批、行政收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公共安全资源共享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以对内搞活促进对外开放。

(六)着力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发挥科技带动作用,完成科技推广项目10个,攻关示范项目8项。加大对全市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屯文化室、农家书屋和社区文化中心设施及设备的投入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及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提档升级,并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快教育振兴步伐,扩建四中、五中教学楼,新建年丰乡中心幼儿园,改建朗乡中心幼儿园,完成一小、四小操场硬化,完善三中、王杨中心校功能室设备。深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继续巩固和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全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巩固增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合理增设大型医疗设备。加强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三网融合”步伐,完成无线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的建设。改善社区环境,重点推进城乡标准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区服务提档升级步伐,努力提高社区办公效率。加快城市建设,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清河骊景新区车站至建设大街景观大道一期建设、绥佳铁路大桥至铁力西河大桥滨河大道建设、交警队至伊绥高速公路出口道路建设、红叶大街柏油路面铺装建设等工程;完成铁甲河新华桥至林业局供应科段景观工程;改造建设大街至五一街6条巷道、团结路至五一街路段,畅通团结路与五一街环路,修建东四路至东五路步行街道路工程;异地新建客运站;继续推进清河骊景地段、城南街、五一大街两侧棚户区改造,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拆迁棚户区面积8万平方米,进行棚改工程项目5项,建设廉租住房100套;对建设大街两侧13栋楼房继续进行外立面装饰装修改造,加快推进泥草房整村整屯改造试点,改造泥草房300户。做好人事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工作,加大社会保障卡宣传力度,全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发行工作;深挖和整合全市参保资源,切实抓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积极落实就业优惠政策,重点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民工实现再就业,稳定就业局势。继续加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努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600人,开发公益岗位100个。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市人民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解放思想,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